音响市场在沉寂了多年后,近期有不少迹象表明,国内外的音响巨头正努力重新掀起品牌攻势,营造消费热潮。从相关的市场预测来看,高达500亿元的需求量的确极其诱人。但回顾音响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却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在短期之内,音响想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跨越的门槛为实不少。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与家电家族的兄弟姐妹们不同,除了在98年曾风光了一把外,这几年音响业一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任凭你们的“价格战”、“服务战”打得热火朝天,我依然静坐不动。不过今年的视听新产品交易会后,从国内外音响品牌纷纷宣布自身抢滩中国市场的计划来看,音响业新的春天似乎即将来临。所举出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消费水平的上升、音响技术的提高、数字电视和DVD的普及等。 日本赤井电机株式会社宣布,旗下品牌雅佳将全面发力中国市场,除了把在南亚的工厂向中国转移外,还将专门成立雅佳中国公司;汤姆逊同时宣称10年时间内在中国市场上实现5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夏普也表示将加速推进千店工程。就在国外品牌准备大举进入的同时,国内的音响厂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发出了欲与洋品牌试比高的声音。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的音响市场充满了无限商机。 其实早在去年就有专家认为,在市场整体发展趋势的牵引下,我国的音响市场将进入回升期。但从去年音响市场整体的销售情况来看,却不尽人意。一边是厂家和制造商对广阔市场的踌躇满志,胜券在握;另一边则是消费者的冷眼旁观,应和者寥寥。难道曲高就一定和寡?如此尴尬的局面不得不让我们暂时抛开美仑美奂的想象,冷静地观望流光溢彩后的沉重与无奈。 价格壁垒:不能承受之重 作为时尚和品味的象征,从文化沉淀上来说,音响有别于其他家电产品。音响产品的这一特殊性也注定了它不能依靠价格战来打开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音响意味着对生活高品质的追求。正如某音响店老板所说,真正要购买音响的顾客不会在乎多花点钱去享受自已真正想要的音乐。 而在中国能够轻而易举地拿出上万块钱来买音响的人必竟不是大多数。昂贵的价格,一直成为制约音响市场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中国一般家庭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在几千元至一万之间。动辄上万元的音响在音响业里随处可见,但对于国内仍在辛苦地奔着小康的大多数家庭来说,不啻是一笔重头开销,而洋品牌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天价无疑让众多的音响发烧友们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在大多数消费者眼里,音响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这也是音响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原因。 看来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音响爱好者的行列中,真正去享受和欣赏美妙的音乐,洋品牌音响价格首先应低下它高贵的头颅,这是其要实现平易近人的最基本因素。而对于一直致力于打低端市场的民族品牌,我们又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品牌忠诚度:谁是你的惟一 据了解,在音响产品的购买上,有相当多的消费者都体现出了随意性。音响产品不同于其他家电产品,很难用一种直观的方式来直接去评定它的技术。每个人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敏感程度都不一样,对于声音好坏的评价也比较主观,就像有人钟情于高频出色、细节丰富的声音,而有人则非常喜欢低频较突出的声音,再加上线材、听音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用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去衡量音响无疑是相当有难度的。虽然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一款音响产品前对相应的品牌都会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在真正踏入音响店后,他们购买的往往不是已经决定好的品牌,更多的是被当时身临其境时那款音响的效果所打动。 业内人士说,消费者对音响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品牌认知度,不像买彩电看图像那样直观。究其原因,是市场上缺乏真正让消费者信任的主导品牌。在市场上,消费者普遍对洋品牌的质量及技术表现出了更高的期望,这与国内杂牌过多,市场不规范存在着极大的关系。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发展时间、整体实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品牌在功能、外观和核心技术上的确与洋品牌有一定的差距,而众多杂牌的介入也给国内品牌抹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年初的“香武仕”事件曾激起千层浪,使国人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降了温,但国内品牌的地位却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对国产品牌的技术缺乏信赖,对洋品牌的真实度产生怀疑,所以在众多品牌纷至沓来的同时,消费者的可选择性实际上相当低。而在没有明确的品牌认知和指引之下,消费者购买音响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 成熟的品牌意味着市场走向成熟和完善,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洋品牌,都深谙此道。上世纪末VCD产品的大战以及盛极而衰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但在大战中诞生的几大品牌依然让我们记忆深刻。也许,建立起足够的品牌忠诚度后,我们的消费者将不再那么无所适从。 渠道之痛:我该拿什么来爱你 提到品牌忠诚度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到渠道。曾有业内人士这样说:在家电行业,音响厂家的营销模式较简单,仅仅向经销商提供了一种商品,并没有从战术层面提高到战略层面,而且与家电连锁渠道商的合作也相当浅。更有人直言不讳地讲:音响在中国还没有真正的渠道。 姑且不论这些话是否过于绝对,单从音响销售模式的现状来看,主要是屈指可数的大卖场和专卖店。过分单一的渠道使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基本了解,许多消费者抱怨音响在销售渠道上还处于最初最原始的状态,使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了解某个音响文化的理由,也为音响的普及树立了另一个不低的门槛。单纯的渠道扩张显然不能带来销售量的突飞猛进,而渠道的多方位正成为各大音响厂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外,音响厂家和商家之间因沟通不够出现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厂商之间仅限于基本的供货、销售关系,而不能上升为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厂家只是简单地向销售商供货,很少真正去关心终端问题,厂家所提倡的品牌理念、产品和服务,也不能够直接传达给消费者,从而真正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而商家则不能及时地向厂家反映终端销售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一个与文化和品位紧密联系的家电产品,店内的装修与销售人员的专业品质也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然,音响从最初主要依靠代理商销售,到以国营大中型家电商城为主要卖场,再到特许连锁专卖模式成为主流,继而选择与大型连锁家电卖场合作为补充,可以看到音响行业的渠道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如何全方位地拓宽渠道,并保证每一条渠道能够做稳做好依然值得音响厂家们慎重考虑。这一点从特许专卖的火爆和一些国际音响巨头正在加强国内市场的渠道战略上就可以看出。 哲人说,对未来生活的自信,来自于理智的期望。在国内音响行业还远远不够成熟时,冷静地去思考存在的这些问题,也许这样我们的音响业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信息来源:数字家电)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