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音响卖场“变脸”为哪般?

2009-8-11 09:40 3631人围观 新品

7月31日下午,借在广州参加“2004年视听新产品交易会”之机,记者与两位著名咨询公司的行家一起去广州海印音响市场逛了逛,发现在若大的市场内,几乎见不到顾客的身影。而近日,又听说海印音响市场将要转型经营数码产品,记者觉得,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市场“缩停转”

  作为曾有“中国第一音响市场”美誉的海印来说,转型的确令人惋惜,但这又是无奈中的明智选择,因为近几年来各地音响卖场的转型数量是一年比一年多。

  以上海为例,原先作为主角的音响卖场近几年来的情况则可以称之为“缩停转(即缩减、停业、转向的简称)”。其中,一百音响广场的销售量与店铺数量都呈明显的缩减之势;商务中心家电城中音响零售商的数量也开始明显减少;宝良家电市场和大渡河路电子市场已在前年年底关门;开开家电城已在今年8月份停业;现代电子电器商品调剂商场已将经营范围转向了五金建材类商品。

  而被认为生意相对较好的美罗城音响广场也将在明年年初开始转型,原因是经营场地的业主方认为,用上海人气较旺、消费层次较高的徐家汇商业中心的场地来经营音,在人气和场地的性价比上都有些浪费。更令人对音响卖场感到失望的是,今年9月13日才开张的上海佳音视听广场,尽管地处繁华的淮海中路且营业面积达到了近6000平方米,但经营状况与期望值相比,可谓是相差甚远。

  厂商应从自身找原因

  音响卖场为何纷纷唱起了转型歌?这是近年来一些音响产品的生产厂家与经销商经常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原因何在?记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就在于讨论双方的本身。

  先从音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厂商为了谋取高额的利润,存在着故意隐瞒信息并加大不对称现象的问题,而音响卖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物。要知道,在消费心理已日趋成熟的今天,要想在科技含量并不算高的音响产品上构筑起信息不对称的堡垒,不但徒劳,而且还将会使整个市场因“信息不对称→隐瞒信息加大不对称→消费者不信任”而出现滑坡的命运。

  再从产品来看,尽管音响市场上国内品牌众多,但强势品牌却几乎没有,而真正的全国性品牌则更是处于缺位状态。说得婉转些,可解释为国内生产厂家对品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若分析得透彻点,则说明了国内的一些厂家由于对音响文化的理解还不深,所以比较喜欢去模仿,但结果却往往是“拷贝就走样”。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产品销售渠道上,有不少音响厂家还对家电连锁渠道商存在着带有误读成分的看法,并认为音响是靠包装取胜的,不能打价格战。但问题是,靠包装取胜的前提是品牌的知名度要高,因为音响的消费有点类似于手表、香水等,品牌知名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一旦脱离了品牌知名度这个基础,那么即使经营面积再大的音响卖场,迟早都会唱起“转型歌”。

  还有,综观近几年来各地的一些音响卖场在营销方面的推广内容,可发现不但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故弄玄虚、天马行空”现象,而且诸如“源自极品的神髓”、“让每一寸神经都Hi(即轻松)到极点”等夸张甚至不符实际的用语,则更会使顾客对卖场的诚信度产生怀疑。要知道,如果将“消费者是上帝”这句话体现在推广内容上,那就是必须要找到能与消费者进行实实在在沟通的共同语言。否则不要说选购商品,不少顾客甚至会连走进卖场的兴趣都没有。

  跟不上消费趋势

  最后,再谈一下对消费趋势的把握问题。近年来,随着平板电视开始进入家庭,家庭音响消费中讲究轻、薄、细、小、巧的消费趋势也日趋明显。

  但遗憾的是,一些国内的音响厂家不但对这种消费趋势没有及时把握,而且还沉醉于诸如“老器材比新器材好”、“音箱越大越好”、“好音箱是不讲究外观的”等陈旧的观念之中而不能自拔。要知道,电子产品不是文物,新产品肯定要比老产品好,因为拉动电子产品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技术上的创新。而那些没有及时把握住这种消费
趋势的卖场和厂家,将会逐渐被淘汰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

(信息来源:中国电子报)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