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雨果金碟”

admin 2009-8-11 09:40 4044人围观 新品

“雨果金碟”

余音绕梁犹未尽 抑扬顿挫总相宜——《雨果金碟》赏析

 在今天来说,《雨果金碟》可算是一张老唱片了,年岁稍许大一点的发烧友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嗣后,雨果(HUGO)公司以系列形式推出后续各辑,但最先问世的并未冠以(一)字,封套上仍为《雨果金碟》四个字,其片号为HRP 745G。

  普通CD那银光闪亮的碟片,镀的是一层铝,如果不镀铝而改镀24K真金,那就是人们所谓的金碟。镀金也罢,镀铝也罢,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制造CD时的两种不同工艺而已,但是同样的节目内容,从金碟里可以听到许多在铝碟里觉察不出的细节,《雨果金碟(一)》和《雨果金碟》是节目完全一样而采用两种镀层的CD,让发烧友自己从对比中仔细品尝金碟的妙处,这一创举本身就是地地道道地发烧。


香港雨果顶级录音师易有伍

  先请听这张碟里的第2个节目,民乐合奏《小刀会》序曲。在听这段《小刀会》序曲的时候,会觉得乐队的演奏空间相当紧凑,但尽管如此,每件乐器的座标依然清晰可辩。如果在家里听这段节目的时候,感觉乐器挤成一团,应该首先从房间的声学上找原因,着手改善一下自己聆听环境。

  开头第19秒和第24秒时出现的那两次震撼人心的鼓声,用的是位于舞台右后方的低音大鼓,声音结实而有力。低音大鼓的音像位置听上去应该跟钹差不多在一起。大约在3分15秒的光景,舞台后方的当中部位响起了劲力十足的定音鼓,定音鼓的音色跟低音大鼓不一样,在音响系统里应当听得出两者的差别,有些发烧友使用的扬声器存在着轻度的声染色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两种鼓声就不那么容易区分了。3分59秒的时候,有一记响亮的锣声,方位感相当明确。

  接着请听《黄河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

  《黄河》的录音有好几种,但雨果的这个版本颇有新意。偌大一个乐队全靠一只AKG 422立体声话筒居高临下地来收录,虽然在实际录制的时候添加了两只常规话筒针对竖琴和琵琶做辅助录音,然而整体的平衡感全靠现场的演奏效果。这种做法的真实感要比多话筒录音方式好得多,录音大师释普长还大胆真索性把钢琴上那块巨大的反射板卸掉。反射板一旦被拆掉,就会更加清晰地使人感觉出钢琴的高、低音之间的一定的距离,听起来,高音在左边,低音在右边,这些特点恰恰是发烧友最感兴趣之处。在家里欣赏这段节目,可以考核自己那套音响系统的平衡感好不好,动态余量够不够。譬如1分59秒的那一声钹响,不但力度大,而且听上去似乎金光四溅。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对扬声器的中、高音单元都有较高要求。如今市面上品质优秀的中、高音单元较少,倘若左、右扬声器的一致性不够好,或者相位上有些参差不齐,这时候钢琴的声像,要么是高、中、低音搅在一起,含糊不清,要么是散得很开,飘忽不定。大约在2分31秒左右出现的琵琶声,清脆而结实,使人好像连演员拨弦的动作都能觉察得到。

  有些发烧友谈到拉弦乐器的音质时,喜欢用松香味来形容真实感,众所周知,在音乐厅的观众席上欣赏现场演奏会,即使坐在第一排的最佳座位,离开演员起码也好几米远,但是录音师的话筒却可以摆在演员身旁。这样近的距离,当然能捕捉到弓弦之间十分细微的声息,而这些弱小的声音迅号对那些置身现场的观众来讲,则根本无法听到。倘若发烧友家里的音响系统性能很好,那么,这些拉弦乐器的形象便会活生生地呈现在面前。因此,有没有“松香味”,能反映出音响器材的优劣和唱片录音的好坏。

  谈到“松香味”的问题,不妨先听一听《梁视小提琴协奏曲》选段,释普长大师专门给担任独奏的小提琴配用了一只名为The Tube的电容式话筒,它是奥地利名牌AKG的产品,它看上去直挺挺地宛似一根硕壮的红肠,里面藏着大名鼎鼎的6027电子管。用the Tube给小提琴这类的拉弦乐器录音,非但音色独具魅力,而且所谓的“松香味”也胜过其他话筒,跟如今人们常见的丹麦B&K出品的4003和4004话筒有着截然不同的音色。有人认为,在放大器和扬声器的品质均属上乘的前提下,对“松香味”浓淡程度影响较多的要算CD机,倒不在于格式是1 bit还是24 bit,关键是电路的设计风格。

  《天涯歌女》是一首老歌,雨果的目的是从发烧友的角度出发,力求忠于原作韵味,以现代数码录音手段重新制作出周璇当年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

  既然希望体现当年的演出风格,因而仍采用中国的民族乐器担任主奏,只是适当添加几件西洋的拉弦乐器。释普长大师让演唱者的嘴跟话筒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不是像现今流行歌手那样咬着话筒唱。

  程永玲的歌声,动态范围相当大,坊间出售的各种《天涯歌女》版本里,几乎无出其右。听过以后会觉得释普长大师在录制时毫无追求某些特殊修饰技巧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添加“味精”,尽量保持原汁原味。

  已故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名作《图画展览会》是发烧友相当熟悉的节目,尤其是最爆棚的那段《基铺大门》,令人难忘《图画展览会》诞生至今已逾百年,由拉威尔核武器的管弦乐更是脍炙人口,已问世的唱片少说也有几十种。雨果的这段CD应该算是一个发烧版本。

  录制这样一部气势宏伟的大型管弦乐作品释普长大量依然仅用一具立体声话筒AKG 422负责总揽全局,只是在适当位置添置了几个辅助话筒,因此,听起来整个乐队的平衡感非常好。

  在常见的外国发烧友天碟里,有一些用西洋打击乐器演奏的节目,乍听之下,似乎不成体统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其实,这种节目对发烧友来说却是很有用的宝贝,例如可用它考验自己的音响系统够不够力度,层次是否一目子然,每件乐器的声像能不能做到历历在目。

  金碟里一首《潮音》在发烧友看来也属于这类的节目,但它所用的都是中国民族乐器。三十几件乐器在演奏时,每件都是一个点声源,有自己的固定位置。释普长大师在录音时仍然仅用一只立体声话筒AKG 422,却能使任何一件乐器的声象位置都很准确,甚至能分辨出多少件乐器。

  《古筝断弦》是这张CD最短的一段节目,连一分钟都不满,因为刚录到53秒钟的时候,演员李汴的筝弦突然断裂,筝码蹦跳出来,掉在地上,释普长大师形容断弦的一刹那,好像利剑划破了天空。无论是筝弦断裂还是筝码附地,声音的频率都比较高,而且两者的声象位置不一样,前者离地约半米,后者在地平面上,屏心静气地仔细听,筝码落地以后还在地上弹跳了几下,滑出一段距离。

  《夜深沉》的乐队组并不复杂,除了后方较远处的笛子和唢呐之外,其余乐器在舞台上呈扇形分布。大鼓与板鼓在当中,大鼓在右,板鼓在左,两者相距甚近,欣赏时应能听得出这点距离。2分55秒和4分33秒这两段的鼓声录得特别靓,鼓点子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品质好的扬声器在重放上述鼓声时显得结实而有厚度,能够恰到好处地把鼓皮在雨天所有的味道体现出来。到了4分40秒的时候,左边响起清脆悦耳的梆子声,听不去应该是由弱渐强,而不是觉得由远渐近;若系后者,那么,扬声器系统里的中频和高频在相位关系上还未曾理顺。板鼓跟大鼓不一样,频率高到15KHz的时候仍有相当的能量,释普长把板鼓的声音录得圆润而清脆,叫人听得很舒服。由于打击乐动态范围大,在评价音响系统的瞬态特性很有用。(作者:田寿宇)

来源:资料由《家庭影院技术》杂志提供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