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随想曲 [俄]柴科夫斯基 曲 柴科夫斯基在1877年和1879年两次到意大利。第一次在那里从十二月住到第二年三月;第二次也差不多是这个季节。 我们知道,十二月到三月在俄罗斯是寒风凛冽、冰冻三尺的天气,而意大利却是海风和煦,春暖花天的时节。虽然,柴科夫斯基在出国之前,因为不幸的婚姻,给他的精神和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了他的身体和创作热情,但是,到国外休养,却给他带来一些欢乐,医治了郁结在他心头的创伤。尤其使他高兴的是:他听到许多意大利民间音乐,这使他产生了创作一首《意大利随想曲》的想法。柴科夫斯基1880年2月给他的好友、资助人梅克夫人的信里写道: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已经写好了《意大利随想曲》的草稿,这是我根据一些流行的曲调写作的。我想,这个作品是有光辉前途的。它之所以会获得好的效果,要归功于这些我从无意中得到的、动人的曲调——有些是我从民歌集中收集来的,有些是现在马路上听到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柴科夫斯基不可能在罗马完成它。直到1880年夏天,柴科夫斯基回到俄国,住在他妹妹卡门卡庄园里,他才完成了《意大利随想曲》全稿。 这支曲子描绘了意大利的自然风光、民间习俗以及作者在那里见到一些新鲜事物所产生的感受和印象。作品后来编为45号。
柴科夫斯基在罗马下榻的旅店附近,是皇家近卫军的营房。从旅店窗户往外看,每天都能见到他们换班和一些有趣的景象,还能一天多少次听到营房里不同的军号声。柴科夫斯基就是用这军号声作为随想曲开始的曲调。从线谱上看,记谱是A大调,实际上它是E大调的。 图 接下去,乐队演奏几个华丽的和弦和军号声一起构成乐曲的引子。 第一段,A大调6/8拍。由提琴演奏一首威尼斯船歌,但是,它不是我们过去听到带有甜美、悠闲的情绪的船歌,而是略带些伤感和沉思的音调,速度比较徐缓、自由,好似作曲家正在回忆: 图 第二段,也是A大调,6/8拍。两支双簧管在低音弦乐器演奏主、属这两个音的背景上,演奏一段抒情的曲调。它带有鲜明的意大利民歌风格,描写了罗马街头热闹的景象: 图 第三段是4/4拍,适中的快板。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首舞曲、情绪热烈、奔放,先由长笛和第一小提琴在降E大调上演奏,再由短哽演奏,它好似描写一位姑娘敲起铃鼓在人群中欢舞: 图 第二部分转降D大调,富于歌唱性,充满幸福和热烈的情感: 图 第四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但是调性上有变化,转成了降B小调。 第五段转C大调,这是一首急速的塔兰泰拉舞曲,6/8拍。塔兰泰拉是意大利南部最有特色的民间舞曲,速度如旋风一般,带有狂想的性质: 图 第六段是第二段的再现。但从6/8拍转成了3/4拍。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第七段是用第五段里的塔兰泰拉舞曲发展而成。速度和力度上均有变化,最后变成2/4拍,在极其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