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 [意]塔尔蒂尼 曲 朱塞佩·塔尔蒂尼是十八世纪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692年4月8日出生在皮拉诺,1770年2月26日死于帕多瓦。他没有进过音乐院校,是完全靠自学成材的。 在塔尔蒂尼以前,小提琴的琴弓是很原始的。是他对小提琴进行了科学的改造。塔尔蒂尼还总结了前人的经验,通过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小提琴的演奏艺术。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大量作品,有一百五十首协奏曲和一百首奏鸣曲,但有一些乐谱遗失了,其它一些也很少被人们演奏。其中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了,就是这首富于浪漫色彩的《G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关于这首乐曲和塔尔蒂尼本人的经历,都带有传奇色彩。 在塔尔蒂尼青少年时代,父亲把他送到一所神学院。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神父。然而,塔尔蒂尼却对小提琴发生了兴趣,他经常练琴,达到了着迷的程度。当塔尔蒂尼念完中学课程,他父亲又把他送到帕多瓦大学学习法律,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名律师。但是塔尔蒂尼在那里并没有好好学习,他爱上了击剑,经常到外面参加比赛,成了当地最优秀的击剑手。父亲盛怒之下,断绝了经济供给。塔尔蒂尼只好以教音乐来维持生活。 不久,塔尔蒂尼爱上了他的一个女学生,并且和她秘密地结了婚。这女孩是红衣主教的侄女。这件事传出去之后,触怒了红衣主教,并下令逮捕他,塔尔蒂尼只好改名换姓躲藏在一所修道院里。 塔尔蒂尼在那里刻苦地钻研小提琴演奏,并向一位波希米亚神父学习音乐理论。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个演奏技巧高超、并有着一定素养的青年音乐家。 在塔尔蒂尼二十四岁那年,他回到了故乡,并以他那高超的演奏技巧赢得了“意大利第一提琴手”的声誉。此时,他才公开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并得到红衣主教的宽恕。塔尔蒂尼接回妻子,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活。他经常和他的学生纳尔迪尼一起举行音乐会并传播小提琴技艺。后来,塔尔蒂尼定居帕多瓦还创办了一所小提琴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塔尔蒂尼的演奏特点是:和谐、柔韧而优雅。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曲式结构严谨。由于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在人们中间引起了许多浪漫色彩的联想。《G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就是典型的例子。关于这首乐曲,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拉兰德在他的一篇《一个顽固不化 在意大利的旅行》的文章时友塔尔蒂尼本人口述的方式这样写道: “1713年的一天晚上,我梦见跟魔鬼签了一份合同。那魔鬼答应当我的仆人,一切都按照我的意愿来做,就是说,不论我想到什么,他都要事先为我准备好,每件事都进行得很顺利。……后来,我想:把我的小提琴给那个魔鬼,看看他是不是一位音乐家?出乎我的意料,他演奏得非常动人。那首美妙的奏鸣曲,简单直超出了人类想像,包含一种至高的情调和意趣,使我永远依恋人世间的幸福,而记记去寻找天堂。我陶醉、惊叹,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兴奋得气都喘不过来了。这时,我惊醒了,马上拿起小提琴,想追捕梦中的音乐,但是没能如愿。我继续冥思苦想着梦中的旋律和音乐提示,这天晚上,终于写出了我认为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并给它起了个曲名,叫:《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但是,我还是认为它经我在梦中听到的那支曲子还差得很远、很远。如果能让我再次听到那奇妙的音乐,那怕就一次,那我也宁愿砸碎我的小提琴,并永远放弃音乐”。 这个富于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也多少反映出塔尔蒂尼的音乐演奏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多么强烈和异乎寻常的印象。 《G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柔情的小广板。12/8拍,以悲歌式的意大利风格的抒情旋律开始: 图 它带有哀悼式的、咏叹调的性格。用奏鸣曲式写成: 第二乐章:有力的快板。2/4拍,充满活力,力度对比强烈。在流动的旋律中用了不少装饰音,更使这个乐章带有诙谐和欢快的情趣: 图 第三乐章,开始有个4/4拍的慢板引子,带有沉着、庄重的气氛: 图 接着是小快板,庄重的主题和奇特的颤音在这里交替出现,好似是作者正和魔鬼进行对话。这也是《魔鬼的颤音》这一曲名的由来: 图 塔尔蒂尼当初写这支曲子时,第三乐章里没有华彩乐段,后来,一些著名小提琴家感到在结束之前,如果加段华彩,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演奏效果,于是,他们按照塔尔蒂尼这支曲子的风格写下了各不相同的华彩乐段。现在人们经常听到的华彩乐段是克莱劳动保护勒所作。他写的这段华彩,运用了大量颤音、震音等表现小提琴高超的演奏技巧,当“华彩”演奏完之后,钢琴(或乐队)以强有力的和弦(全奏),气氛雄伟地结束全曲。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