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回忆 [波]维尼亚夫斯基 曲 《莫斯科的回忆》是维尼亚夫斯基继《D大调第一号波罗奈兹》之后,创作的又一首小提琴名曲,编为作品6号。 1891年-1892年,维尼亚夫斯基在俄国作巡回演出时结识了许多朋友。他喜欢他们质朴和爽朗的性格,更爱俄罗斯丰富的民间音乐。有一次,维尼亚夫斯基在莫斯科参观法国拿破仑军队1812年侵略这一古城留下的遗址,使他回忆起那些遭受外来侵略的痛苦岁月。因为他的祖国——波兰,在近几十年里,也曾被普鲁士、奥地利和帝俄三次瓜分。直到此时,他仍然处于异国统治之下。于是,他写下《莫斯科的回忆》这首小提琴曲,以表达这种情感。 这首乐曲是G大调,4/4拍,前面有个气势宏伟、庄严的引子: 图 它是用俄罗斯民歌《红衣裳》的曲调写成的。第一名采用乐队全奏的形式。紧接着,小提琴奏出一个小段“华彩”。它和乐队全奏的乐句互相呼应。 乐队再奏俄罗斯民歌《红衣裳》的第二句: 图 小提琴又用同样的手法与之相呼应。在一连串和弦之后,小提琴演奏三连音分解和弦。这些分解和弦的高音部分连接起来,就是《红衣裳》的旋律。这里,既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显得精巧、别致。 后半部分运用了许多颤音,气氛比较虚幻、轻盈,它把人们带到沉思的意境之中。 再经过一大段华丽的演奏,小提琴才在低音区完整地演奏《红衣裳》的曲调,它是G大调,2/4拍,行板。 图 上面这个主题反复一次之后,副题在E小调上出现了,它是从主题发展而来的,两个主题都带有较浓郁的俄罗斯风味,这里有痛苦、惆怅,也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下面是副题: 图 接着,它用一个经过乐句把旋律又转回到G大调上: 图 接着,小提琴用上下翻滚的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音流,以泛音和各种难度较大的技巧,对上面这个主题进行各种变奏。乐曲渐慢之后,引出第二主题,它是用俄罗斯民间舞曲的音调写成的,给听众们描绘出一幅俄罗斯人在欢乐舞蹈的画面: 图 第二主题进行了发展。在一连串颤音之后,小提琴又用轻柔的泛音演奏这个主题,好似思绪绵绵不断。 最后,乐曲速度不断加快,推到高潮时,结束全曲。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