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午后前奏曲 [法]德彪西 曲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洲的绘画出现了一种新的流派,其目的在于表达直接感受的事物和印象,它的倡导者是法国画家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和诗人魏兰等。其要点有三:1、真实的再现;2、注意色彩和光线的描绘;3、尽力捕捉自然界中事物活动的瞬间印象,按它原来的面貌绘出,不为任何形式束缚。因为马奈有一幅名画,叫《日出印象》,后来,人们称他们的流派为印象或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的主张,后来对欧洲文学、音乐等都产生了影响。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乐派的创始人。 克洛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出生在圣日尔曼昂莱。他的父亲是个小商人,曾参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来。德彪西从小随父母学习音乐,十一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毕业后,任俄国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音乐教员,并随她出访过许多国家。1884年,德彪西因创作大合唱《浪子》成功而获得罗马奖金,被送往罗马深造。 德彪西早期作品继承浪漫主义传统创作的手法。自从他接触俄罗斯“旨力停车”作品,并在“万国博览会”上听到东方音乐之后,深受启发。后来,他对印象主义绘画及诗歌发生兴趣,决心在音乐上创造新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和印象派绘画手法相似,即是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反映人对某一自吹自擂接触时头脑里产生的印象。他把和声作为丰富色彩的一种手段,经常省略三和弦,多用九和弦、全音音阶、七和弦的平行进行和四度、五度的空泛音。他还有意识地冲破常规节拍,用比较自由的节奏、宽广的音域。在德彪西的创作中,注重色彩性,布局十分细腻,从而扩大了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德彪西的影响下,很多作曲家接受了他的观点,象拉威尔、杜卡都是印象乐派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的作品主要是钢琴曲,管弦乐不多,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意象》、《夜曲》、《大海》,《前奏曲集》等。此外,他还作有论文集《克罗士先生》等。 1918年3月15日,德彪西在巴黎死于癌症,享年五十五岁。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于1892年读象征派诗人斯蒂芬·马拉美的同名诗篇后写成的。它带有些神秘和虚幻的气氛。诗的内容是讲: 烈日当空,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埃特纳山仙境。在那里,他见到仙女在舞蹈,并且和爱神维纳斯度过了魂消魄散的时刻。正当他因为亵渎神明要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又昏昏沉沉睡着了。德彪西解释这个作品时说:“我不是用音乐来作为马拉美这首诗的姊妹篇,它可能只是这首诗的背景,为了把人们带到和诗相似的意境之中”。马拉美听到德彪西的这首音乐之后说:“德彪西的音乐,大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 《牧神午后前奏曲》分三个段落。 开始,由一支长笛吹奏出一段牧歌风的音调: 图 这个曲调在乐曲里反复出现。它在不断变化的伴奏陪衬下,给人一种飘浮不定的、梦幻般的意境。 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奏。它的曲调甜美、热情。描绘牧神和维纳斯女神在一起的情景: 图 其它木管和弦乐接着奏出更加优美的曲调,表现牧神生活在甜蜜的爱情之中: 图 梦境里发生的一切,一个一个地消逝了。牧神又回到朦朦胧胧的睡意之中,他感到疲倦、孤独,最后,竖琴下行音引出圆号和弦,结束全曲。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