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C小调(月光)奏鸣曲 [德]贝多芬 曲 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27号第二首,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月光奏鸣曲》。其实,这“月光”二字是后人给加上去的,贝多芬本人称之为《幻想曲风的奏鸣曲》。他之所以要这样称呼,是因为在这首乐曲里,他没有按常规的快慢乐章顺序,把奏鸣曲式的快板排在第一乐章,而是打破常规把幻想曲风的慢板排在第一乐章;第二乐章,按常规是慢板,而贝多芬却把接近小步舞曲的小快板排在第二乐章;第三乐章,通常是急速的回旋曲或变奏曲,而贝多芬用奏鸣曲式的急板排在了第三乐章。那“月光”这个名字又是怎么加睦骈的呢?说法很多,其中常见的有这样一种: 十九世纪上半叶,有位名叫雷尔斯塔布的德国音乐评论家(雷尔斯塔布是有名的舒伯特《小夜曲》的词作者》,常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描述和渲染他所听到的音乐。有一次,他听到贝多芬的《升C小调奏鸣曲》,便在文章中写道:“听了那首曲子,尤其是慢板的第一乐章,使我联想起瑞士卢塞恩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于是,出版商根据这段话,以《月光曲》为标题编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钢琴声,而且是他的曲子,他被好奇心所驱使,寻着琴声走到一幢破旧房子的窗前,发现是一个瞎了眼睛的姑娘在一架旧钢琴前弹奏他的作品,旁边有一个鞋匠正在微弱的烛光下做鞋。 贝多芬进屋,从主人鞋匠那里得知弹琴的姑娘是他妹妹,并了解到她特别喜欢自己的音乐,这使贝多芬非常感动。于是,他走到钢琴前,在月光映照的幽静环境中,创作了这支曲子”。 由于有了这个被后人加上去的“月光曲”标题,于是,有些人就在“月光”二字上做文章了。例如有人说:“第一乐章有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消,令人悲从中来;第二乐章好似皓月当空,如身临仙境;第三乐章似午夜风暴,乌云遮天,遍地黑暗而悲育狂呼。”当然,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升C小调奏鸣曲》这支曲子写于1801年,这时贝多芬在创作上正进入成熟时期。人们从他的这个作品里可以看出,他冲破了前人创作上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大胆出新。作品里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形成贝多芬所特有的鲜明个性。这支曲子写成之后,贝多芬把它题赠给他爱着的一位贵族小姐朱丽叶·琪察尔迪。他们是在1800年相识的,两人曾经热恋过,但是由于门第不相当的关系,仅仅一年,他们就分手了。不久,朱丽叶·琪察尔迪嫁给了一位伯爵。失恋、再加上耳聋病不断折磨着贝多芬,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这支曲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它的第一乐章是升C小调、2/2拍,慢板,用单三部曲式写成,充满忧郁的情调。这里面有痛苦、呻吟和沉思,表现出作曲家激动和不安的心情。乐曲开始,钢琴右手演奏 这样的固定音型,左手在低音区用八度音演奏和弦。从第五小节后一拍开始,右手在演奏上述固定音型的同时,还奏出沉思的主题: 图 整个乐章从始至终都保持着这种忧郁情绪。 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乐章。它缓和了第一乐章忧郁的气氛,同时,也给第三乐章的出现作了准备,就好象是回忆痛苦之后,找到的一点欣慰。它有两个主题: 图 匈牙利著名钢琴李斯特评论这个乐章在三个乐章之间的地位说:“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 第三乐章,激动的快板,用奏鸣曲式写成。这里有愤怒、申诉和反抗,其势如暴风骤雨,它也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升C小调,它由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组成向上冲击的乐句,就象是心潮起伏的波涛: 图 副题转升G小调,旋律十分扣人心弦。它先出现在右手上,左手用十六分音符固定音型为之伴奏。四小节之后,左手弹主旋律,右手用同样手法为之伴奏,它表现出作曲家的坚定信念: 图 当它达到高潮时,突然安静下来,但接下去,又是一阵更猛烈的冲击。最后,结束在两个有力的和弦上。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