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舞 [法]圣桑斯 曲 圣桑斯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办人之一。 1835年10月9日出生在巴黎郊区圣桑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的父亲叫维克多·圣桑斯,母亲叫科兰,是个木匠的女儿。他们都热爱音乐。圣桑斯三岁时,开始学弹钢琴,并显露出音乐天才。五岁时,能视奏总谱、开始作曲,十一岁就登台演出了。 1848年,圣桑斯十三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几年以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院,先在教堂任管风琴师,后来从事钢琴教学,象著名作曲家杜卡、弗雷等都曾从师于圣桑斯。 圣桑斯在中年以后专事作曲,一生写有近二百首作品,其中有歌剧十三部、钢琴曲和歌曲、协奏曲十部。此外,还有大量管弦乐和室内乐作品、钢琴曲和歌曲。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歌剧《桑松和达莉拉》;管弦乐《动物狂欢节》、《死之舞》、《G大调第三(管风琴)交响曲》;第二、第四、第五(埃及人)钢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以及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写的《引子和随想回旋曲》等。圣桑斯的作品具有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和声绚丽、内容通俗等特点。圣桑斯在创作中,地下分注意发扬民族风格。1871年,他和其他作曲家一起创办了法国民族音乐协会,对法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21年12月16日,圣桑斯在阿尔及尔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1874年,圣桑斯读诗人享利·卡扎利斯(1840-1909)的诗歌:《死之舞》。这首根据古老民间传说写成的诗歌内容是讲:在万灵节这一天晚上(每年11月2日为万灵节),死神拉起小提琴和破土而出的骷髅们狂欢,直到黎明时才离去,原诗的译文是这样的: “咯吱、咯吱、咯吱,死神用他的脚后跟撞着墓碑,咯吱、咯吱、咯吱,死神用小提琴拉起一支舞曲。漆黑的午夜里阴风瑟瑟,菩提树在悲叹、呻吟,穿着尸衣的阴影在它下面穿行、跳跃、狂奔,白骨碰得卡卡乱响,让人听后胆战心惊,……但是,嘘!它们突然停止了狂舞,拚命逃窜,原来是雄鸡报晓,天将黎明。” 圣桑树对这个神奇故事发生了兴趣,他想,如果把它写成一首交响诗,用音乐形象来描写诗的内容,一定会有好的效果。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名作。 乐曲从竖琴拨奏十二声D音开始,小提琴组从第五声进入,轻轻演奏和弦的长音,形象地告诉人们,此时正是午夜十二点,四周一片寂静。 在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一个极其轻微的和弦之后,出现了低音提琴的拨奏,它显得恐布而阻森。 此时,死神从墓穴里钻了出来,拿起一把破旧的小提琴定弦,准备演奏,有趣的是:作曲家特意为它设计琴弦没有全定准,他在乐谱上标明:“把E弦定低半个音”,这样,它和A弦空弦音的关系正好是个减五度音程,演奏起来给人一种怪诞的效果。 骷髅们听到琴声,纷纷从墓穴中爬出来狂欢。这时出现的是第一主题,由长笛演奏,随后,小提琴重复演奏一遍。 图 在它之后,小提琴在D弦上演奏第二主题,弦乐组用拨弦为之伴奏。 图 这两个主题交织出现,并进行发发展,其中弦乐组合奏的第二主题,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接下去,木琴和木管乐器演奏第一主题,作曲家在这里选用木琴的干枯音色,非常形象地描绘了骷髅们狂舞时,白骨棒互相撞击的声音。 乐曲的中间部分,是基于第二主题发展而成,里面出现了一个新的曲调,它选自中世纪安魂曲《末日的审判》里“愤怒的日子”一段,也是3/4拍,由木管乐器和竖奏演奏主旋律: 图 这一段的伴奏,作曲家也是颇具匠心的,他用大、中、小提琴,以相同的三连音型,先后出现在每一个节的三拍里,并把每个三连音的第一个音符加上重音记号,显得十分有趣: 图 随后,小提琴又演奏第二主题。 第一小提琴分成两个声部,快速演奏上下翻滚的半音音阶,这是对阴风的描绘。在它之后,是第一主题的动机,为它的再现作了准备。 当第一主题再现时,长笛和单簧管在它的背后作阴风的背景演奏。 死神再次奏出一段凄凉的音调; 图 当乐曲达到高潮时,远方传来雄鸡报晓的声音,骷髅们听到它,惊慌地纷纷逃入墓穴。四周一片寂静这鸡叫声是用又簧管来表现的: 图 死神还想坚持一下,他又演奏了一段壮壮胆子,但是,黎明的曙光使他越来越害怕,他只好夹起琴偷偷地溜进了墓穴之中。 亨利·卡扎利斯的这首诗歌,不仅引起圣桑斯的兴趣,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也用它写过一首由钢琴和乐队合奏的同名作品。但是,比起圣桑斯的这首交响诗来,却显得逊色,也不如它流传得那么广泛。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