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查看内容

摄像机的光圈及其控制(二)

2009-8-11 09:40| 发布者: | 查看: 1401| 评论: 0

谁负责调光圈?

在实际节目制作中,不管由谁调光圈,都会有一定的专业限制。那么应该由谁来调光圈呢?实际上从上面的分析已经得出结论。那就是,如果技术人员知道灯光师布光的意图,就让技术人员调;如果灯光师熟悉电视技术标准,就让灯光师调。

笔者建议,对灯光师进行视频技术方面的培训和考核,然后由灯光师负责调光圈。原因如下:

(1)电视节目变化多端,技术人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灯光师的布光意图非常明白。而灯光师学习视频技术相对容易一些。

(2)由于灯光师在演播室布光毕竟是用肉眼来观察,总是不大直观。调光圈时,通过监视器观察画面和调整曝光,灯光师可以很方便地发现布光方面的问题,如亮度不平衡、光比不合适等。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灯光设计的反馈,提高灯光设计的水平。

(3)从布光、调光到最后出合格的电视画面,灯光师都参与。这就让灯光师全程控制了电视画面的形成过程,也就避免了当电视画面出现质量问题时灯光师和视频技术人员责任不清的情况。

具体问题及建议

调节光圈时,还要注意下列问题。

(1)用自动光圈、还是手动光圈

手动光圈调节的范围广,调节的幅度大,可以从全黑调到全白。它适于有目的、有意图的动态用光,艺术处理,以及逆光或强对比度光照下的拍摄。调光圈时,根据拍摄现场的照度,把光圈调节棒放到某一位置就基本不动,要动,只能轻轻地一点点地调节。但如果拍摄现场的光不匀,就会令操作者手忙脚乱。

自动光圈在亮度变化大的情况下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它能迅速地把光圈调到一个较合适的位置。但它却不能识别画面内的主体、陪体及环境,而且主体经常在变化,其位置也经常在变化。虽然它能对亮度信号分别取峰值和平均值,并把两个值按比例混合成一个新值,产生光圈控制电压,而且还能使用门控电路,使自动控制电路只对画面某一区域的亮度信号起作用,但这些调节很复杂。如果摄像机多,每个机器都这么调,则力不从心。

实际操作中,用全自动光圈是根本行不通的,有一定难度。笔者的经验是,一般采用自动光圈方式,但只取自动光圈测出的亮度信号的平均值,把它作为对被摄场景的曝光控制进行技术处理的依据,经过操作者对画面内容和技术要求的判断,再进行适当的调节。

(2)大屏幕对光圈的影响

大屏幕丰富了节目的形式,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但是却给节目的制作者增添了许多麻烦。调光圈时如果背景是大屏幕,稍不注意,画面主体就会变黑。所以主体的背景是大屏幕时,要注意加大光圈。

(3)黑白背景的转化

主体的背景经常会变化,正常情况下不必管,但如果是纯黑或纯白,则一定要注意。如果自动光圈控制电压采用的是亮度信号平均值,由于背景在整个画面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它变成纯黑或纯白后,对平均亮度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必须人为加以调节。具体调节办法是:变黑背景时缩小光圈,变白背景时加大光圈,缩小或加大的幅度根据背景在画幅中所占比重而定。当然,如果用亮度信号的峰值和平均值的混合值来控制光圈电压,就需要调节其混合值的比例。

(4)景别与光圈的关系

画面景别变化时,由于画幅内不同亮度景物所占的面积发生变化,亮度信号的平均值也跟着变化,为防止主体的曝光发生变化,就要注意光圈的连续调节。

(5)“白人”与“黑人”

操作员长时间工作会形成一种惯性,总认为主体不能太黑或太白。但是碰到有的主体本来就是黑的或白的,就不要提亮或压黑。比如主体是黑人和白人,如果这时候只看示波器,认为波形图反常而硬去调,就会闹笑话。

(6)主体与背景亮度相差悬殊

这时候一定要以主体曝光正常为准。现在的摄像机都有自动拐点电路和黑压缩电路,电视画面的动态范围已扩大到600%。所以只要美工置景和灯光处理不是太差,一般不会产生背景的无层次黑或过激。而且只要主体曝光正常,即使背景无层次黑或过激,最终效果都是可以接受的。笔者认为,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为了艺术上的表现,有时在技术上出点格,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主体与环境的亮度相差悬殊的情况经常会有,有时根本无法避免。如果这时候只考虑技术上的要求,就有可能丧失艺术表现力。

(7)周边的功能键

光圈调节棒周围有一些功能键(旋钮),它们对画面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如白平衡、黑平衡、黑电平、总黑电平等。因为这些功能键(旋钮)一般都不能单独锁定,为防止因不小心碰撞而改变了数值,对它们的使用调节也要很清楚。笔者的经验是:用一张小纸片把这些数据记下来,随身携带,万一有情况,可以在几秒之内恢复。

(全文完)

摘自:《世界广播电视》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