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AV突围先过三道坎

2009-8-11 09:40 1751人围观 新品

7月8日,由中国电子报和广州日报共同主办的《2004中国视听产业峰会》在广州举行,尽管与会人士十分认可AV融合的会议主题,但也有部分人士指出,AV在技术上的融合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国内视听产业目前更急需在消费文化、市场渠道、品牌建设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不对称消费:要Hi-Fi还是要普及

  赛迪顾问副总裁刘军国认为,中国音响产业目前最大的特点是“高不对称消费”。这种消费最明显的特点是,由于音频产品感受的相对主观性,普通消费者不知道如何区分产品的质量,5000元与20000元的家庭影院,很多人感受不到区别。

  某知名音响企业的老总向记者表示,国内音响圈长期以来的“发烧”舆论,一直对动辄数万元的线材,几十万元的音响津津乐道,久而久之形成了有些“神秘”的音响文化。而对于8000-20000元这个音响消费最密集的区间,音响圈却不愿意多谈,在客观上使一些原本可以有兴趣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另外,统计发现,目前主流发烧友集中在35岁以上,且平均年龄还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音响发烧后继乏人的现象开始显现,业内人士呼吁,未来十年,音响更多地将渐渐演变成一种大众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方面的普及是关键,建立成熟而不是贵族式的视听文化十分重要。

  渠道选择:大卖场还是专卖店

  正是因为中国音响消费的“高不对称性”,使得音响销售渠道面临又一个二难抉择。一种观点认为,音响消费的主要场所是专卖店,在专卖店内不仅有机会展示音响本身的特质,更有利于品牌的延伸;但也有反驳说,专卖店的建店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在中低端产品的走货量也在逐渐减少;另一种方式是借道国美、苏宁等连锁卖场。行内人士分析,目前这种方式的出货量占到相当比例;但也有厂家向记者透露,大卖场的环境、销售人员的专业性都是他们担心的问题,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厂家代表告诉记者,目前有的大卖场要求的返点甚至高达28%,这无疑剥夺了厂家的利润空间,但出于音响市场的压力,一些音响厂家不得不放弃自身的利润,从而陷入挣扎的困境。

  品牌建设:拿来主义还是自起炉灶

  几年前的“山水”事件,曾经使得在国内颇有名气的山水音响元气大伤。在音响产业,调查显示,目前珠三角的音响企业就有300多家,品牌也相当杂乱。除了非正当渠道的冒牌以外,也有很多正常渠道的“品牌拿来主义”。有合资的,也有贴牌的。某音响企业的老总无奈地说,一些专业媒体长期以来制造的“品牌神话”,使得不少消费者一听到是丹麦的牌子,马上就十分神往;海印广场的一位行家告诉记者,8000元左右的国产音响,在同样档次和质量的情况下,外国牌子可能最高要2万元,而一个丹麦牌子的代理商也告诉记者,代理外国产品的利润会高很多。更有一些行内人认为,在2万元这个价位以下,国内产品的水平可能丝毫不亚于那些知名的外国品牌,很多国外以及中国香港的客人,反而喜欢国产“土炮”。综上,消费习惯的压力和高额利润的引力,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两个诱因。对企业来说,是否采用外国牌子,虽然是厂家自己的事情。但缺乏一个相对长远的品牌战略,缺乏两三个真正有实力的领头羊,对整个音响行业来说,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