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上说,电影构图指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拍摄的对象(静态的和动态的)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按时间和空间顺序,重点、有序地有机组织、分布在画面中,以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换句话说,电影构图是指被摄对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其中包括光影、明暗、线条、色彩等在画面结构中的组合关系。被摄对象在画面中表现是否恰当,画面形式是否优美,取决于构图处理手法以及光线、线条和色彩等诸造型元素的运用。
电影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形象。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构图的基本组成。一般来说,电影构图基本上由三方面组成:
主体,指电影画面中的主要对象。它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主体是表达画面内容的主要对象,也是画面结构的重点。
陪体,指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的对象,是画面中陪衬主体的景物或人物。陪体在画面中处于为主体服务的地位,它为突出主体、帮助主体揭示画面内容而存在,有均衡画面、美化画面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在剧情需要的情况下,陪体在画面中的分量可以远远大于主体。影片《一个和八个》中,画面中处于前景的陪体石碾就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分量,而主体人物反而被挤压在后景的小小角落里,直接鲜明的构图巧妙地传达了恶劣环境对人性的压抑主题。
环境,指主体、陪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
环境可以分为前景和后景两个部分。前景,指处在主体前面或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或景物。后景,指处于画面深处位于主体后面的人物或景物。画面上前景和后景之间、焦点清晰的空间范围,统称为景深。前景与后景不仅显示纵深空间,而且在画面上与主体、陪体构成特定的比例和关系。
环境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达到说明故事的时间与空间、参与塑造人物形象性格以及推动剧情、营造气氛等作用。
主体、陪体和环境作为画面构图的三个组成部分,其相互间的关系及安排、配置的情况,构成了画面构图的特定样式。构图中,众多复杂的因素同时起着作用,包括镜头的运用、不同光学镜头及滤光器的选择、光影和色彩的处理、地平线的确定、前后景的配置、透视关系、演员的形体动作等等。要统一这么多因素,构图必须要尊重设置兴趣中心、造型性、表意性、美感性等基本原则。
在这些原则统领下,构图方式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进行分类:
- 从构图的内部空间布局来看,影像构图可以分为平衡构图和非平衡构图。平衡构图比较常规,画面中各部分配置基本均衡匀称,稳定感比较突出。非平衡构图主要指画面内各部分配置比例明显失调,不规则、非常规、不稳定,对观众的接受习惯提出超常的考验。
- 从构图与外部空间关系来看,影像构图可以分为封闭性构图和开放性构图。封闭性构图,一般借鉴传统绘画中的对称原则,注意画面的均衡性和稳定性,画面中心点两旁的物像所产生的重量感要大体一致。取景原则是以画框为依据,一般要求人物、环境等需要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组织在画框之中,基本上保持独立的完整性,讲究封闭性。开放性构图,指电影构图的完整性、均衡性和统一性不再仅仅局限于单幅画面之中,而应该实现于画面与画面之间,整体构图的封闭性被打破,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开放性构图,可以引导观众对画外空间产生联系和想象。
- 从风格来说,影像构图可以分为纪实风格构图、表现风格构图和经典风格构图。纪实风格构图注重展现自然,强调真实感;表现风格构图注重造型性,强调视觉冲击力;经典风格构图力求真实感和造型性相互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