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导演则采用“对词排演”,让演员通过反复对词,掌握人物的基调和性格。还有一些导演为了避免理性的、过于意念化的表演,追求更接近生活的真挚表演,摒弃了让演员自己编排具有一定思想目的的情节小品,而采取一种“信息传递和接受”的练习(俗称“擦肩而过”,一种不用结构的即兴练习)。只确定一下双方的关系、年龄、职业、性格,就相对走来或做简单的交流动作。通过眼神的交流,握手的感触等信息传递和接受,说出对方的目的、想法,或者当场作出反应等。
即兴表演在排演中占有重要地位。即兴的创作往往可以产生符合电影要求的那种亲切、纯真、清新的表演,使演员的创作自然地从自我过渡到形象。不少导演在电影排演中运用各种即兴表演的方法。电影演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专业的、业余的,有话剧的、歌剧的、戏曲的,还有第一次扮演角色的。通过这一阶段的排演,导演可以了解演员的表演素质并统一整部影片的表演风格。
拍摄前夕的排演:拍摄前在实拍的布景或实景中的排演,是各部门包括摄影、灯光、美术等的综合排练,亦称“掌握阶段”,是在前一阶段对人物形象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性的排演。通过这一阶段的排练,确定人物形象的外部体现形式;确定电影的场面调度;结合排练,确定演员表演的最后方案。演员在真实的剧情环境中排演,在活生生的交流中,可以获得新的创作体验,并能协助导演产生准确的调度和蒙太奇处理。
拍摄现场的排演:它将排演引向实拍的最后阶段。一般按分镜头排练。此时演员须寻找到准确的人物心理感觉,产生正确的外部节奏和心理节奏,捕捉到最佳的表演状态以投入实拍。在与导演的商讨会上,演员决定他与摄影机是一种什么关系,因为摄影机能影响和规范他的表演。有些导演像英格玛伯格曼,总是要弄清楚演员是否理解他与摄影机的关系。剧本的哪些瞬间留给特写镜头,导演在特写镜头上要表现什么,个人的特写镜头将持续多长时间,这些都是演员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将决定演员可以挑选什么姿势或细节来传达至关重要的性格塑造的那些基本元素。
导演将会把场面很快地过一遍,对台词或动作作出最后一分钟的改动。摄影师将会和导演开个小会以策划出拍摄的机制,并安排好包括即将拍摄的镜头所需要的任何角度。如果演员有个替身的话,他自己就可以往后坐,利用这个时间为场面做准备。演员创作角色时要具有“双重自我”,必须过好“双重生活”。一方面作为演员过着创作者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作为角色过着形象的生活。演员表演时,第二自我(角色的我——形象)在哭、在笑、在愤怒、在欢乐,同时第一自我(演员的我——创作者)又要监督这种哭和笑,控制表演,或者说第一自我(演员的我)构思、设计,然后由第二自我(角色的我)体现出来。体验与表现: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曾有过体验派与表现派的争论。两派争论了200多年。1961年,我国戏剧界也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还有一些导演为了避免理性的、过于意念化的表演,追求更接近生活的真挚表演,摒弃了让演员自己编排具有一定思想目的的情节小品,而采取一种“信息传递和接受”的练习(俗称“擦肩而过”,一种不用结构的即兴练习)。只确定一下双方的关系、年龄、职业、性格,就相对走来或做简单的交流动作。通过眼神的交流,握手的感触等信息传递和接受,说出对方的目的、想法,或者当场作出反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