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表演:动作的规律

2012-4-12 04: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57|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动作的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指导行动的发展过程,下面进一步阐述一下:

  1. 感性阶段:碰到一件事情或是在干一件事首先在真听、真看的基础上。无数外界客观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人便产生感觉,如看见有人在急急忙忙往楼里走来,听见有人叫邻居的门,外面有很多人围着一辆车在看等等。这些都进人了你的头脑(看见了这些情况)。

  2. 判断阶段:你对外边看见的事情有了感觉,大脑就要进行思考,那个人急叫邻居的门,你听见了他说的话:“你孩子被车撞倒了,你快去。”这时你也听见这话,也就随着思考,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也应该去看看,于是你也急促的走了。思考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判断的过程。

  3. 行动阶段:大脑判断之后,立刻行动——跑出去了,这就是在判断之后产生的动作。由真听、真看到感觉——判断一行动这个过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

  规定情境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要干什么事、周围有什么情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事情等等,构成一个特殊的舞台情境,它影响到剧中人物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解放前抗日时期,假如你是一个地下工作者,当时敌人活动很猖狂,到处追捕共产觉员,你要在某码头上和另一地下党员接头,把一份重要情报送给他口你俩约好了在下午异点钟在码头边的一棵树下见面,于是你按照这个时间来到了码头边的大树下,要接头的人还未来,你坐在树下的木凳上等着,同时注意着周围的环境,这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接头的人来了比较顺利,你把要给他的重要情报给了他;另一种情况就是你在等时发现了周围的敌情,有特务在监视你,这时你按原来说好的计划,如有情况就放泊祥东西在木凳上,那人看见标记就不与你接头了,你设法匆匆离开此地。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设想好的规定情境里按照一定的任务来行功,但如果规定情境变了,动作(包括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形体功作)都要随之而变化。

  动作七要索:

  做什么?(任务)

  为什么?(目的)

  怎么做?(具体行动)

  演员上台前必须明白这儿项,想得越细、越具体,越好。

  例如:我今天要到河边去钓鱼,这是任务,也就是做什么?因为我母亲病了,家里很穷,需要有一条鱼给她熬鱼汤喝,也许她的病好得快些,这就是动作的目的性。到底怎么做?那要根据演员的特点来定,各人有各人的做法,不强求一致。演员在上舞台前必须想清楚这动作的三要素,这是在表演中很重要的环节。

  动作种类以及相互之问的关系:动作有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形体动作。外部动作是以心理动作为依据,而心理动作必须通过外部动作来体现,没有思想的动作以及没有动作的思想都是不存在的。

  演员的表演要让观众看得见、听得见、感觉到。如你站在码头边与亲人告别,看见亲人乘坐的船开远了,你向他招手、喊话,依依惜别,招手的动作以及喊话的语言都是根据你心理很难受而产生的,相反心理十分难受不能站在那儿不动,脸色毫无表情,而是通过你的行动、语言动作来体现,心理一定要有强烈的感受,通过动作体现出来,自己必须动心,也才能打动观众的心。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