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艺术都有它的基础训练,表演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样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前苏联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积前人以及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创立了完整的表演体系,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体系的使命就是要帮助演员创造活生生的、典型的形象,使得深刻的思想内容能通过舞台艺术手段而体现在形象之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我一生探索的结果就是所谓我的‘体系’,就是我所摸索到的演员工作方法,这个方法能使演员创造出角色的形象,揭示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并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自然地把它体现出来。 斯氏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斯氏曾指出的体系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一个确定不移的体系,那就是天性本身的体系。体系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也就是说,应当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真诚地去感觉、去思想、去动作。为了达到这一点,演员应当完善地掌握止常的、自然的“创作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感觉跟机械地、程式化地“做戏的”自我感觉毫无共通之处。掌握表演艺术的第一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就是要善于在舞台上、镜头前将演员引入自然的、正常的创作自我感觉,摒弃一切匠艺的舞台表演程式。那么,如何自然地激起有机天性及其下意识创作,并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通过不随意的达到随意的呢?斯氏提出的表演自我感觉的诸元素以及表演的小品训练就如同培养小提琴家的空弦练习、练习曲等等基础训练。 表演艺术是活人演活人,似乎没有什么技巧的基本功,实则不然,从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从生活中的人转化为艺术的人;从演员自我转化为角色自我是需要靠技巧的基本动作为桥梁的,首先他是越过“众目睽睽”的障碍(包括摄影镜头的目光),当人们作为演员出现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难以克服心理的紧张、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舞台的事件上、难以恰如其分地控制自我的肌体时,真正做到在舞台上、镜头前生活自然的演员是很少的,它需要先天的条件,后天的训练。再则要越过艺术中“以假当真”的虚构障碍。这需要演员的信念感,需要演员的生活积累以及将它转化为艺术的本领。要使表演富于魅力更需要演员的想象力和分寸感,需要演员将自我情感转化为角色情感。这都需要基本功和技巧,需要掌握表演元素,需要掌握科学方法。 只有认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生活情感与艺术情感的区别,才能更深地理解艺术技巧与基本功之重要性。真实是艺术美的基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法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老科格兰说过:“……我不信奉违反自然的艺术,但我也不愿在剧场中看到缺乏艺术的自然。一切都必须以真实为始,以理想为归。”而生活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也需要演员的技巧与创造。因为艺术的情感是由虚构激发起来的,它的源泉是演员的信念和想象口艺术情感是依靠演员的意志,有意识地通过下意识产生,并且始终受到演员的第一自我的监督与支配。艺术情感是有选择的,消除一切多余琐碎的生活情感,是艺术中所需要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艺术情感无论是喜是悲,都给演员带来创造性愉悦与快感,并且在演出结束后迅速消失。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