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维尼认为欧文(体验派)与科格兰(表现派)争执之焦点是:“一个演员到底应该主动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绪并为之感动了还是应当完全无动于衷、使自己的情绪跟角色的情绪仿佛总有一段距离,仅仅使观众以为他是被感动了而已呢?”体验艺术要求演员在每次排练和创作中都竭力体验一次,然后把表达角色内心的外部形式固定下来(所谓“理想的范本”、“外表标志”),创作演出时重复这一形式。这两种流派都是艺术,都曾产生过优秀的表演和表演艺术家。斯如尼斯拉夫斯基虽承认表现派是艺术,同时却指出:“在最好的情况下表现艺术能造成强烈的、美丽的然而是不深刻的、不经久的,转瞬即逝的印象。在最坏的情况下,表现艺术就不知不觉地流于匠艺。” 早在16世纪莎士比亚就曾借哈姆莱特之口向匠艺展开猛烈的斗争,阐述他的表现观。《哈姆莱特》三幕二场,演戏前,哈姆莱特向伶人讲解应如何演剧: “请你念这段剧词的时候,要照我刚才读给你听的那样子,一个字一个字打舌头上很轻快地吐出来;要是你也像多数的伶人一样,只会拉开了喉咙叫,那么我宁愿叫那宣布告示的公差念我这几行词句,也不要老是把你的手在空中这么摇挥;一切动作都要温文,因为就是在洪水暴雨一样的感情激发之中,你也必须取得一种节制,免得流于过火、啊,我顶不愿意听见一个披着满头假发的家伙在台上乱嚷乱叫,把一段感情片片撕碎,让那些只爱热闹的低级观众听了出神,他们中间的大部分是除了欣赏一些莫明其妙的手势以外、什么都不懂。我可以把这种家伙抓起来抽一顿鞭子……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语言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人情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要是表演得过分了或者太懈怠了,虽然可以博得外行的观众一笑,明眼之士却要因此而皱眉:你必须看重这样一个卓识者的批评甚于满场观众盲目的毁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匠艺》一文中给匠艺列出种种罪状:读词和发声的刻板;造型和形象的刻板;甚至于连情感本身也打算捏造。在处理演员体验复杂的内心过程时,匠艺是从最外部着手解决的,也就是本末倒置,它只是模仿体验的外部结果。比如: 爱情:表达方式是飞吻和接吻,把自已的手和对方的手按在自己的心口上(因为通常认为人是用心来恋爱的),跪在地上,两个眼珠向上翻,……咬住嘴唇……等。 激动:表现方式是迅速地走来走去,在抓信的时候两手发抖,在倒水喝水的时候,用装冷开水的玻璃瓶碰茶杯,并用茶杯碰牙齿。 安详:表达方式是,无聊、打呵欠和伸懒腰。 快乐:鼓掌、雀跃、哼唱华尔兹舞曲、旋转、哈哈大笑、喧嚷、超过愉快的笑声。 悲哀:穿黑色衣裳、面上擦粉,优伤地摇头、摒鼻锑和擦干眼泪。 秘密:把食指按在唇上,庄重地迈着情悄的脚步。 命令:食指朝下。 禁止:食指朝上。 力量:捏紧拳头、捶打桌子。 疾病:咳嗽气喘、颐抖和眩晕(戏剧医学认为只有肺病、疟疾和贫血)。 死亡:胸部内缩或者撕破衬衫衣领(匠艺认为只有两种) 死法:心力衰竭和窒息。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