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艺术领域里,关于创作方法、表演学派,历来就存在着体验派和表现派旷日持久的争论。两派争论了数百年。表现派的代表人物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哲学家、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和著名法国演员老科格兰。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18世纪英国著名悲剧演员欧文、意大利著名悲剧演员萨尔维尼及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国在的年代,由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狄德罗(谈演员的矛盾)》,引起了一场大论争,司徒冰、丁里、江俊、舒强、李少春、盖叫夭等都撰文展开热烈探讨。 表现派主张演员只要在排演场排演时,体验经历一二次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寻找到足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外部形式,以后每次演出只要冷静而理智地再现这种形式去打动观众。狄德罗主张演员在舞台上要十分冷静、周密而理智地表现他所设计的人物形象,提出按照“理想的范本”进行创作。他说:“最伟大的演员就是最善于按照塑造得最好的理想范本,把这些外表标志最完善地扮演出来的演员。演员的全部才能,不像你假说的那样,只是感受,而是仔细用心表现那些骗你的感情的外在记号。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里谱出来。他的绝望的手势是靠记忆来的,早在镜子面前准备好,他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你等着看吧,不迟不早,说到这句话、这个字,眼泪正好流出来,那颤抖的嗓音,拌断的话语,嘶哑的或是拖长的声间,颤动的身体,以及晕倒和冒火,所有这些全是不折不扣的模仿,预先练熟的一套,使人感动的挤眉弄眼是绝妙的依样画葫芦”,老科格兰也提出:“演员必须能够自制,尽管他扮演的人物情热如火,他却必须冷若冰霜,他必须像个无情的科学家似的解剖每一根颤动的神经,剥露每一条跳动的脉管,任何时候都要使他自己像一个古希腊神一样,以免心里的热血冲上来破坏了他的表演。表演只为感动别人,自己无需要身受感动,演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控制自己,不允许任何偶然性东西。”表现派强调创作中的理性控制和完美的外部表现形式。 体验派主张演员在每一次排演和每一场演出中,都应尽力地、或多或少地体验角色的情感,都应该动情,并将这种情感通过外部形式传达给观众,从而感染观众。萨尔维尼说:“我认为每一个伟大的演员应当而且确实感受到他的表演的一切。我还觉得,他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这种激动的情感,或者在他研究台词时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不论是第一次演或是第一干次演,都要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激动的情感。池能否感动观众的心,也正是根据这一点。”体验派也主张对情感进行掌握和控制,萨尔维尼在反驳科格兰时说:“我也认为演员必须有百事无动于衷的本领,但只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他必须勤于感受,但他也必须像一个熟练的骑手驾驭烈马似的引导和控制他的感受,因为他需要完成双重任务,仅仅自己有所感受是不够的。他必须使别人有所感受,而如果他不运用控制就办不到这一点。”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体验派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家、实践家,他提出:“体验艺术的目的首先是在舞台上创造活生生的人的精神生活,并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反映这种生活口这种人的精神生活在舞台上是不可能靠丑角的灵巧手法创造得出来,而是靠演员的真实、诚挚的情感和真正的热情。”他认为:“对于观众的活生生的人的肌体说来,投有什么比演员活生生的人的情感更有感染力了,观众只要感觉到演员的敞开的心灵,窥视它,认识到他的情感的精神真实及其表露的形体真实,他们马上就会倾心于这种情感的真实,无法控制地相信舞台上所看到的一切。”体验派在创造中则强调内在的情感及其真切的外部表达。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