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良好的消滋效果,对超声频消磁电流有如下要求:首先消磁电流的幅度要足够大,使得带有任何剩磁的磁带均能被磁化到饱和状态;其次该信号的频率应足够高,使磁带微段在经过消磁磁头隙缝期间,超声频信号产生的消磁磁场变化次数要足够多;再有,超声频电流的波形要严格对称,使磁滞回线对原点近似对称,最后回到原点,使剩磁变为零。
由于模拟磁带录音机在录音和放音过程下存在各种损耗,而且这些损耗主要产生在高频,所以放音曲线不再是上升的直线,而是随频率的提高而逐渐下降。造成放音曲线高频下降的损耗主要有以下几种:
录音过程中的损耗有:录音去磁损失,带厚损失,磁带自去磁损失,磁头的磁滞损失和涡流损失;放音过程中的损耗有:放音磁头的隙缝损失,间隔损失,磁头的磁芯损失和磁头方位角损失。另外,在放音过程中,对于低频信号。其记录波长(声频信号变化一周在磁带上留下的剩磁变化所对应的磁带长度)与磁带和放音磁头的接触长度相当,这样便导致了放音曲线的低频段出现起伏,一般称之为低频轮廓效应。
为了保证各个频率的声频记录信号能够以相同的灵敏度重放出来,就必须采用与实际的放音曲线呈镜像对称的反曲线进行信号处理,即均衡。在实际的应用中,均衡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的,即录音均衡和放音均衡。在交流偏磁录音中,交流偏磁电流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所记录信号的质量。
- 固定偏磁系统
以前的专业磁带录音机,偏磁电流一旦调整后就固定不变了,除非更换了不同牌号或不同批次的磁带。录音灵敏度是随偏磁电流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且对不同频率的录音信号有不同的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所对应的偏磁电流强度,称为该频率信号的最佳偏磁;不同频率的最佳偏磁并不一样。号频率越高,强度就越小。如果信那么其最佳偏磁就越小。换言之,录音信号频率越高,所要求的偏磁电流谐波失真系数随偏磁电流强度的变化而变化最小点与10kHz,并且存在一个最小点,这个小时比较大的信号的最大灵敏度所对应偏磁电流比较接近。本底噪声在偏磁电流较然后随偏磁电流的增大而减小,但减小的速度很低,最后基本上保持不一致。模拟磁带录音机的偏磁电流强度一般要考虑上面提到的各个因素之后才能确定下来,这个偏磁电流值是对各个因素综合考虑的折衷结果,所以这一数值不可能使每个频率的信号均能达到最大录音灵敏,通常将这一偏磁电流强度称为工作偏磁,有的也称为最佳偏磁。
工作偏磁的取法各国家以至各公司的标准均不相同。我国与IEC的标准一致,即用磁带录放参考频率(1kHz)和参考磁平(320nWb/m)的信号,调整偏磁电流值,将三次谐波失真最小点所对应的偏磁作为工作偏磁。日本工业标准(JIS)C5542规定以400Hz信号录音时,峰值偏磁向两边下降0.5dB的两个偏磁值的平均值为工作偏磁。荷兰飞利浦公司规定了333Hz的最大输出电平(MOL)与8kHz的MOL的差为10dB时的偏磁为工作偏磁。德国DIN标准45-512规定以6.3kHz信号录音,普通磁带过偏磁-2.5dB,二氧化铬磁带过偏磁-5dB时的偏磁为工作偏磁。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偏磁电流的确定是采取折衷的办法,一经确定之后对所用的磁带就基本保持不变了,目前在一些微机控制的专业磁带录音机中,偏磁的调整是可以白动进行的。但是这种固定偏磁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