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面所说的那个练习中,当同学D生火时,B发现火星与炭烟燎到了自己晾的被子上,他就先把被子向旁边拉了拉,但还是受到炭烟的影响,于是走到D的面前,让他把火锅挪个地方,D就可以即兴适应,也许他把火锅挪到顺风的位置,这样矛盾就解决了;也许他在挪动火锅的时候嘴里嘟嚷了一句:“事儿妈!”正巧同学B听见了,就想上前去讲理。而C把这一切都看到了眼里,就拉了一下要去理论的B,用眼色进行劝阻,并且小声地说:“算了,街坊邻居的,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呀!”只要学员的表演是真实可信的,教师就可以让学员继续表演下去。
如果所发生的矛盾变成了吵架、争执,只是在那里说话,并且也不太合情合理了,就可以让学员先停下来,然后尽可能地引导学员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上,即使有了矛盾,也要尽可能地少用语言去解决。这个练习反复做多次,同学都应该有一次自己设计地点和环境的机会。
做这个练习时,要鼓励学员展开想像,设计出各种非常具体、非常真实而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点和环境,千万不要一般化。因为这个地点与环境设计得具体与否,往往会直接影响学员在舞台上的行动。因此,在开始做这个练习时,要求学员在环境的设计上要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具体,注意细节,使学员比较容易地产生信念,能够真实、有机地在这个环境中去做一件事。
在不同的地点做同一件事的练习:做这个练习时,仍可以二至五个同学为一组。练习前,先让每个同学确定自己的行动,即他(她)所要做的一件事。每个同学确定之后,可以先做一遍。做法与“做什么”的练习相同。学员都做完之后,可以要求第一个上场的同学设计一个环境,并在其中完成刚才所做的事。其他同学则要展开想像,即兴适应,并在同学设计的环境中完成自己刚才所做的那件事。
例如:第一个同学原来确定的行动是洗脸,而他设计的环境是郊外的一条小河边上。这样,他就没有拿脸盆,而是走到小河边上,用手捧着水往脸上撩,对着水面看自己脸上的泥污是否洗千净了。然后,他又从兜里掏出手绢来擦脸。第二个同学如果原来确定的是修理半导体,他就必须是在小河边上来修理。这样他就要展开想像:他和学员一起来郊游,休息的时候想听足球比赛的消息,但发现半导体出毛病了,只好先修理一下。他没有螺丝刀,只能拿出一个硬币来拧开螺丝等等。就这样,原来这个组的同学所确定的行动都要放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来进行。
在全组的学员做完之后,要求另一个同学来设计一个环境,但学员还是要做自己原来所确定的行动。例如:原来修理半导体的同学把环境设计在火车的车厢里,他可能在打开半导体后,由于车厢的屏蔽作用,听到的只是半导体里发出的千扰声。他以为是半导体坏了,于是打开后盖,检查修理;原来洗脸的同学,觉得自己脸上茹糊糊的十分难受,就从牙具袋中掏出毛巾到洗脸池去洗脸,可是那里已经没有水了。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从茶缸里倒出一点水来把毛巾浸湿,然后擦了擦脸。
在做这个练习时,一时找不出在某种环境中去做自己原来所确定的那件事的理由,也不必强求,他可以不参加这一组练习。但在练习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员进行研讨,鼓励学员尽可能展开想像,找到在不同环境里做自己确定的事情的根据。在这些练习的基础上,留一个思考题,让学员结合自己的实践想想其中的道理:“地点与‘做什么’有什么关系?地点对于‘做什么’有什么制约和影响?地点与环境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