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的原因,电影儿(MOVIE)从一开始主要就是在商业渠道中发展起来的。而且是从影片放映业开始的。正如大英百科全书的“电影历史“辞条中指出的:“专门放映影片的电影院是美国电影工业稳定的真正源泉,并成为电影工业成长的一个标志。“这也就是说,主流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今)是依靠票房价值的。这并不意味着电影的本性就是资产阶级的,但是电影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主流商业电影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之中(商业和工业)。主流电影(如果承认它存在的话)的生产模式就是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模式(要知道,第一个社会主义电影事业,苏联电影事业的国有化是在1919年,也就是电影诞生的第24年)。 发明电影的那些发明家并不是对人民发善心,想要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大众娱乐形式或传播信息的手段。那些生活较富裕而又有探索精神的发明家们只不过想要发明一种能够摹拟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和声的纪录和还原机器。这可以说是人类久远愿望的实现。发明家们也没有看到电影机器的商业远景,他们中间甚至有人,如卢米埃尔,还认为一俟这个机器玩艺儿的新奇劲儿过去之后,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但是经营游艺场的生意人却立即看出这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发明,于是发明家拍摄的第一批试验镜头,仅仅是一个一个单独的镜头,就纳入到游艺场的节目中去了。换句话说,电影刚一诞生,尚未学会走路和“说话“,就被迫登台卖艺,不容它像传统艺术那样有一个从容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于是在它诞生之初,唯有抄袭其它传统艺术的成规与语言。这种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 当观众要求看到越来越复杂的电影节目时,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就出现了。由于影片的制作和设备十分昂贵,因此它最初的发展就是由资金集中的大制片公司来建立制片基地,并筹资来进行故事片的生产,然后依靠大批观众集体凑钱观赏来收回成本或牟利。这就形成商业电影的生产与销售模式的雏形。既然是为了商业上的牟利,它就必须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也就是以票房价值为核心。观众掏钱买票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消遣,而不是去听报告,受教育,或进行哲理反思,或接受艺术薰陶。你也可以硬这么做(就像过去那样,观众无可选择),但是现在,当群众的娱乐消遣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的时候,如歌星演唱会、卡拉OK、球赛、玩电子游戏、打桌球、麻将、看录像、旅游、骑摩托车、垂钓,观众可以不去买票看电影了,你也奈何不得。没想到,经过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国电影企业由于缺乏预见性,即使有人大声发出警告,也是充耳不闻,自做聪明,终于落到这样无可奈何的地步。 归根究底,在商业渠道(只要卖票,那就是商业问题)发行的影片就是娱乐片,任何“理论“的论证也改变不了这个客观事实,过去那种认为中国的故事电影不是娱乐片的“论证”,如今不是彻底破产了吗?难道还要解释为“过去没有错,是时代变了,故事片的性质也就变了”?(闻过饰非是某种人的劣根性。)五十年代我被划为右派的罪名之一就是我提倡票房价值。娱乐片是以票房价值为核心的商业电影的必然产物。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