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小言论,是以个人身份针对典型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直接面向受众阐明观点态度的语体或节目样式。所谓“独立成篇”,是相对于渗透在串联词中“三言两语”的点评而言,小言论少则三五百字,多则上千字。它辟有专门的栏目,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它或者是独立存在的言论节目,或者是杂志型栏目中的一个言论性子栏目,如《东方时空》中的《面对面》,在杂志型栏日中,它或许结合本次节目中的具体内容缘事而发,或许就当时的热点另辟蹊径阐发议论。
当前,辟有专栏的主持人的言论,一般都由主持人自己执笔撰写,当然,主持人的言论中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有的经过审稿,有的经过集体讨论,并有专人提供相关资料。实践已经证明,主持人在撰写小言论的过程中,政治思想素质迅速提高、业务能力精进,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辨能力增强,主持人角色把握到位,主持人语言特点运用纯熟,从面使主持人言论的特殊魅力愈发鲜明。
主持人小言论主要采用夹叙夹议、摆事实讲道理的议论方式,大量采用事实论据,因此论据的选择和运用不可小觑。首先,主持人小言论在选材方面一定要精,突出典型性和形象性,这样才能使议论有个机缘,有个切入点有引发议论的头绪和方向,才能理从事出,顺理成章;其次,具备典型意义的事实具有拓展性,易于让人举一反三,提供思考的空间,能催化观众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从而使观众从被动接收迅速跃人深刻的心理参与阶段,与主持人“同步思维、同步反应”;再次,典型性、形象性的材料容易在一闪即逝的口语中触动情感,引起共鸣,能增强议论的可听性和可视性。感染力,对于主持人小言论尤为重要,因其所具有的人际传播的特色,如果离开“感染”,板着一副面孔,从抽象到抽象,从理论到理论,其传播魅力将荡然无存。
精于选材,还要巧于材料的驾驭运用。材料的运用大约有四种方式:
- 典型事例的详尽引用,一般用于尚未广为流传的典型事件。白岩松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有时不惜用五分之三的篇幅讲述一件触目惊心的事件,如在《伤心一跪与民族气节》中,他首先交待作家梁晓声授权他讲这个故事的背景,特别拎出大学生递条子要求“讲点儿别的,讲点能逗我们开心的”这一“题外话”,造成一点悬念,继而形象地讲述了那令人伤心的一跪,观众随着他的讲述,韩国女老板的骄横无理、下跪者的懦弱愚昧、拒不下跪的青年的凛然正气,都历历在目,感情亦起伏不平,此时白岩松关于民族气节的一番议论,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细节的多点组合,即把同类的典型材料聚集起来,产生层层深人的“递进感”,增强材料的说服力。这时,材料不必有头有尾,面要精选细节,在《我们如何面对贫困》中,白岩松例举宏志班一位学生告诉他的“深受刺激”的“一幕”:上初中时,一次老师询问哪些同学有自行车,全班举起的手像树林一般;问谁没有自行车时,只有他一人举起了手,引起全班‘,一阵哄笑”。他又例举了邻家四年级小女孩向他讲述的班里一些同学讥笑她的歪诗:“旧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烤鸭店在眼前。垂涎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白岩松特别强调“小女孩在讲述这番话时,她眼里分明写着的两个字:“愤怒”。”这些十分具象的细节,“树林般举起的手”与“一阵哄笑”、“歪诗”与“小女孩愤怒的目光”的对比反差,有如特写镜头,对细节起着“放大”和“定格”的作用,给观众感情以强烈的刺激,并立即引起对深层原因的探究,于是白岩松在这个火候上抒发了“面对贫困”的一番感慨。
- 同质不同类材料的组合,反映较大范围的时代气息、文化氛围、心理趋向。
- 数字等统计材料的运用,确保了论据的客观和准确,但对数字要做稀释和形象化处理,以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