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性的反应切换,是剪辑切换的又一种表现性极强的手段,它的心理基础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对话交流的心理反应,一般是共同关注话题,由平等面对峙、面趋同、而分离,反应切换正是针对对话双方在共同的话题展示中,四种结果性形态而建立画面之间的联系的。电视纪录片《老年婚姻咨询所见闻》中,有一个段落的基础就是这种对话反应切换的具体运用:两位老年男女并排坐在一起,经介绍所工作人员安排,俩人开始交谈。镜头一开始是双人中景,男方大致在三个问题上,公开了自己对对方的要求:一是家庭成员多,对方应多承担责任;二是要有吃亏的思想准备;三是对家庭成员及经济方面不要插手。女方显然是个倔强的人,针对男方的三个前提,她也提出:如果她加人了这个家庭,就是其中一员,而不是长期的受雇者;二是吃亏必须是在一种家人之间关系平等的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三是既然承担了家庭主妇的责任,就应当享有家庭成员的基本权益。摄影机将双人中景,推进为俩人之间各陈己见的特写交切。俩人初次接触就充满着对抗和隔膜,对话过程中引起的情感变化和冲突,对话者的动作及表情反应,在这种画面切换中真实地纪录了下来。男女双方在这种对话中,由开始共同关心的活题的平行,随着对话过程的展开而形成各自的相异质的观点,最终在离开共同的话题走向对立冲突。画面切换的心理基础,以及这一切换延伸的主题线索完全沉浸在双方对话的动作、动机和转折之中,因而在镜头中将各白的视界价值和意志,转换为老年再婚的隔膜与困境的视觉性冲突。在这里,创作者的选择,就是将主题思想置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值反应之中,并通过这种人之间的关系切换,发展着思想主题。
情境切换的心理基础是材料对象的时间线索和场景的转换关系。由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的画面更叠移置,是以主题思想设定的情感方向为基础的,同时场景的转换又在时间的历时性中得以确立,对象世界的选择重建的时空再构成,就成为情境切换表现的思想核心。同样,以纪录片《老年婚姻咨询所见闻》为文本,创作者在对老年再婚以及老年人的境遇和情感的写真,就是建立在这种时空转换出的情境切换表现上的,如女主人公置身雨境孤夜与春日阳光百花的空镜中,寻找时间与境遇的发展方向。作品思想和人物处境完全在代言时间与境遇、心情的画面切换中,得到一种纯心理的视觉的阐明。当人物处境艰困无绪时,画面就向黑夜、旷道和凄雨切换;当人物的境遇出现转机时,画面则是春日阳光、花开和绿意的切换;当人物最终因再婚中难言的种种障碍仍孤身一人时,镜头给定的则是一排排空落无人的长椅,在冬日里凭风叹息。
纪录片《茅岩河的船夫》的父子双人中景的画面,也很有特色。镜头总是透过金家父子的对话,切换为金妻长眠的一棵浓绿大树的远景,并以此结构金家父子与长眠者所守护的家园的情感联系。对象世界的空间形态,在时间的流程中转换为一个新的视境,而对象的这一时间流程的任何延长或缩短,又成为画而思想逻辑的历时性代言。时间切换在后期创作中的关系剪辑,还因为时间因素的转换节奏带来的空间形态的思想异变趋动,对思想观念的表现有着画面结构的意义。纪录片《呼唤》中就是这样,镜头将死亡视境由癌症患者推向钟馗雕像,将盲女杜琼切为美丽少女浮雕,将生命与死亡切为练功圈队等等,以此切换出作品的生命主题的联系。这种思想观念的对照,借助事物之间的某种同质化内涵,转喻出二者互构的新视境,创作者关注的是现实事件原态重建后产生的结论与概念,结构画面的力量不是连续性的事故,而是这种画面结构推进中引发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