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小言论大多由主持人自己动笔撰写,主持人既是小言论的撰写者也是播讲者。其撰写的过程,有的经由集体商讨确定选题,大家畅所欲言,谈观点,提供资料,明确立意,而后主持人去理清思路、选材构思、寻找角度,最终以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落笔成文。有的主持人,总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挖掘出新的选题,提交商讨;有的成竹在胸,索性伏案成文再征求意见。不管何种操作方式,主持人言论是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产生于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闪烁着众人思想碰撞的火花,它又是主持人深思熟虑后的有感而发。
主持人言论的写作绝非独立于广播电视评论写作规律之外,只不过由于其“主持人”职业角色的规定性,主持人的言论更具有亲近感、贴近性、谈话式、个性化的特征,这些特征首先表现在选题、选材、立论、语言运用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
主持人小言论的选题宜从“近处”和“小处”着手,选题面广而灵活、以小见大。所谓“近处”,在时间概念意义上可以是新近发生的国内外新闻事件,体现主持人小言论的新闻性;在空间概念意义上可以是人们身边的大事小情,体现主持人小言论的贴近性。如《面对面》小栏目推出的第一天即“从《苍天在上》谈反腐败”,当时电视剧《苍天在上》刚刚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完,该剧的收视率非常高,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以此为题正切中人们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放寒假了,主持人跟大家谈“寒假孩子怎么过”;春节将近,就谈“节前商家打折忙”等等。
所谓“小处”,则是说选题的角度要小。因为主持人的身份不是“官方发言人”,也不同于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发表权威性意见的专职评论员(目前,我们的广播电视媒体中似乎还没有这个层面上真正是专家、学者、职业性的权威评论员),主持人的“灵魂”要站在高处,要看得远,想得深,但是必须远离“自上而下”的“指令”,避免“耳提面命”’的“说教”,所以主持人的选题多从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着眼,其中既有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更有关系到国家方针政策的大事。如谈生活现象的“起洋名、用洋名问题”,谈浮躁心理的“现代生活还有没有‘宁静’的快感”,“我们如何面对贫困”,等等。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策性问题,主持人言论发挥“轻骑兵”优势,化整为零,做出系列谈话.每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结合群众的利益,提供各个相关方面的事实,条分缕析、掰开揉碎地把道理讲清楚。如为缓解大城市人们出行的困难,要推行“公交优先”的办法,主持人小言论推出《城市交通应该公交优先》、《城市交通为何公交优先》和《城市交通怎样公交优先》的系列谈话。
主持人小言论的选题角度宜小,看似通俗浅近,其中却要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主旋律的积极导向、政策的释疑解惑。做一个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第一,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熟悉老百姓的生活,知晓群众的呼声;第二,必须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第三,要有较深的思想理论修养。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尤其不能过“明星”般的生活,应疏远应酬,深入生活,通过直接、间接的种种渠道关注现实生活及其中的主体——人,一方面能够敏锐地从日常生活和不断变动的信息中发现和筛选值得议论的话题,另一方面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我们的主持人小言论能从近处、小处着手,从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处、大处着眼,不仅“言人心中有而口中无”,还要言人“眼中有而心中无”,甚至“生活中有而人眼中无”的那些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已经麻木不仁的事情,就必然能与老百姓一起为创建文明健康、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起到独特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