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多数情况下也包含电视,不再说明或细致分开。用到电影,读者可理解为影视)演员在银幕上表演的逼真性,常常是在实拍创作中极大的假定性下完成的。演员的工作环境往往是乱七八糟,很不“艺术”的。演员应具备很强的信念感,丰富的想像力、表现力,并具有注意力集中和适应的本领。此外还必须经受住各种拍摄条件,如寒冷、高温、强光等考验。尤其要适应灯光和反光板的强光照射,以保持眼睛的表现力。拍摄现场各种机器以及摄影灯光、录音等部门工作时形成的嘈杂音响、纷乱景象都会千扰演员的表演,有时还会因无法清场,面对外景地大量围观的群众。影视演员只能在这样乱哄哄的环境下进行艺术创造。
演员要学会在等待和反复的排练中节省或积累自己的精力,以便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演员工作一天,属于自身的创作时间很少,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要经受“无穷等待”的考验:拍内景时等布光,等摄影,等美工、化装、服装、道具各部门的现场加工;拍外景时等日出,等日落,等阳光,等云彩,等下雨,等海潮……长时间的等待,削弱了演员对动作的敏感性,使他进入一种懒散的状态。听到召唤时,又必须甩掉懒散和惰性,马上起身去扮演那个角色。情绪反应的不断的线,必须存在于演员的思想和身体里,随时准备招之即来。
为适应各种角色创作需要,电影表现生活的广度以及纪实性的特点,还要求演员掌握除形体和语言外的多种技巧,如骑马、开车、游泳、格斗、打枪、歌唱及演奏各种乐器等,特别是影视艺术和技术基础常识,以便适应各种类型影片及角色的需要(除表演技术外,演员应掌握的各项基础常识见后)。电影演员的表演,不但与电影艺术的特性和创作特点紧密联系,而且与电影企业复杂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电影演员创作的特点之一是非连续创作。电影是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是建立在时空交叉点上的综合艺术。时空的自由是电影独具的特点。
影片中镜头的分切和组合,只要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就可以将任何画面和其他画面并列,将任何音响和其他音响并列,将任何画面和任何音响并列。这种自由,造成电影表演的非连续性。为了适应拍摄的非连续性特点,电影演员必须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超强的信念感和即兴表演的本领,以便拍摄时能迅速进入规定情境,深入形象,并在镜头的间隔拍摄中,能很快地从形象的一种情绪转到另一种情绪,做到从分镜头剧本中抽出任何一段戏或一个镜头进行拍摄,都能掌握住分寸和连续性。为了生产上的需要,甚至必须颠倒场景分类拍摄。所需拍摄的场景既不连贯,又不按顺序。但银幕放映时艺术的连续性,又要求演员在颠倒拍摄的“镜头表演”中,保持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统一性,保持思想、情绪发展的连贯性和镜头衔接的流畅性。它使电影演员几个月以至半年时间断断续续颠二倒四地生活在同一形象中。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主要演员在拍摄现场往往前呼后拥,处于被高度保护的状态。很风光?表面是。更是因为,太“脆弱”。
如果是外景,还要在“人墙”的评头论足中进行表演。因此影视演员不仅要有“自信心”,还必须具备“当众孤独”的本领。有些演员现场静静地坐在那里积聚动力,有些不停地走来走去温习着台词,还有些演员靠打牌或看书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