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节目中相当多的消息来自国内外通讯社或报纸,原有的导语是供阅读的书面语,如果原封不动直接转化为有声语言付诸听觉,难免会出现歧义或让人费解;即使来自其他广播电视媒体甚或本台采集的消息,有时也常常忽略对观众的体贴。主持人以观众朋友的特色进行传播,理应在方便接受、吸引注意上下功夫。这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从适应听觉接受理解信息的角度,注意叙述的逻辑顺序,重新组织语句并做口语化的加工;二是把重要的信息及观众关注的信息点在导语中予以突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导语听来十分明晰。
中央电视台晚间的《世界报道》播出的一则医疗动态原来的导语是:成为学校中的体育明星是很多孩子的梦想之一。今天,6岁的亚当终于又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圆他的棒球梦了—由于医生创造的奇迹,身患骨癌的亚当保住了他的右臂。
显然,这种倒装句式不适合听觉的接受,主持人康辉为了方便观众理解,调整了原导语的叙事顺序,同时使语言更口语化了:很多孩子都渴望着能成为学校里的体育明星,6岁的亚当也是其中之一。可骨癌差一点打碎他的棒球梦。而今,由于医生的努力,亚当奇迹般地保住了他患有骨癌的右臂。
扩大视野补充信息的服务性。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 提供事实背景,有助于受众了解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起因,揭示新闻事件的深层次意义。
- 补充相关的“积累信息”,主持人平时要注意勤奋积累,对国内外焦点、热点,包括一些知识,应养成查询料、请教采访记者和编辑或有关专家的习惯,胸中有大局,恰当地补充背景材料能丰富观众的视野,引导受众对新闻价值的认识。
稍加点评引发共鸣的沟通性
- 感性的沟通。主持人要熟悉观众的需求、关注重点、感情和期望,多从贴近观众生活、观众心理的角度寻找那些“直接可感”的切人点,并在导语、串联词中适当流露白己的情感反应和真切体验。那些与大多数群众感情、利益相一致的感性的沟通,会使新闻传播更加亲切,更加直接,更易引起关注。选择切人点十分重要,需自然而不牵强,可用对比、联想、悬念等方一法,由近及远,由此及彼。
- 理性的沟通。视野开阔的串联,能够打开受众的思路;稍加点评,是主持人就新闻信息在理性层面上与受众的沟通,易于引发受众的共鸣和深人思索,使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更加主动,更加深人。
有机衔接巧妙转换的新颖性,消息类、杂志型新闻节目是由许多内容构成的,当然,新闻编排本身应注意体现新闻媒介对新闻信息的态度和评价,同时为帮助和吸引观众收视,常采用新闻集纳的组合排列,或给人印象深刻的对比排列等方法。但是,倘若导语、串联词模式化、简单化,仍会使人感到沉闷,感到枯燥,容易导致收听、收视的漫不经心。因此,要想避免观众“走神”,主持人在导语、申联词的构思上、在驾驭材料和语言应用上最好多一些创造性,把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出来,而那新颖、活泼、形象化、大众化的语言,会以其鲜活的个性化的特色给受众带来一种愉悦,乃至语言审美层面的触动。与此同时。主持人的修养、智慧、能力与追求,在导语、串联词中都可见一斑,构思巧妙、意味深长而又新颖别致的串联词,定能增强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融亲和力、权威感、个性化于一体”的传播魅力。
- 寻找契合点的巧妙串联。以串联词来结构节目时,其语言的信息负荷是丰富且灵活的,主持人节目的串联追求巧与深。
- 富于个性及亲和力的串联。主持人的串联,一方面要力求富有鲜明的个性和语言运用的创造性,思维要活跃,敢于打破常规,不说现成的套话,有新的角度、新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要善于处理语言个性化与大众化的辩证关系,将二者统一起来,语言要有鲜活的思想、鲜活的感受,但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孤芳自赏,而应把个性化与大众化结合起来,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说话,平易而不浅薄,质朴而不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