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电影表演也越来越完善。像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和科波拉使用的演员在表演上能细腻地提示出人的最复杂的动机和情绪。现代观众不再光看“演戏”,而是深入地看到人物内在的性格。当今电影艺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表演艺术也得以空前地发展,几乎每一个演员都追求更有突破性的表演。在这个时代,演员开始追求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相辅相成,使人物塑造更有韵味、更独到,同时也更丰满。
表演是通过演员的演出完成的(话剧、舞剧、戏曲、故事片及电视剧等均如此),它是演出艺术表现形式的主体。演员是演出艺术中形象的直接体现者。表演艺术的创作目的和任务就是依据作家提供的剧作形象(或称文学形象),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塑造出真实的、活生生的、典型的、富于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它的核心,是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
演员与他所扮演的人物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不论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及生活习惯,包括气质、心态等等都不尽相同,这就构成演员与角之间的矛盾。演员塑造人物实际上就是缩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使两者融为一体。演员们通过生活的体验和捕捉,一步步向角色靠拢。同时,演员还必须不断认识自我,开掘自我,发挥自我的创作优势。一方面努力寻找自我与角色的相通和联系,在角色中探索自我,在自我的基点上创造角色;另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演员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将其和谐地注入角色。要解决好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还涉及演员自身的思想深度、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功力等。没有高超的艺术功力和修养,是难以使演员与角色高度和谐和统一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个精辟的定义,也就是演员的“二位一体说”,—演员是材料、工具和产品。即作为一个演员,本身既是准备进行创作开发的材料,又是对自身进行创作开发的工具,就是要用自己这一工具开发自己;同时演员又是自身创作的成果—表演创作的产品。演员被要求掌握和磨炼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一一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内部心理技巧。在导演指导下,演员依据剧本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物的艺术形象从剧本转化到银幕
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出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要求演员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形象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角色塑造的完美化以及性格意义上的出色刻画。这从表演本体的创作上讲,无疑是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表演素质和全面的表演技巧。电影的现场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电影演员在现场为能达到一种表演所需要的角色的状态,要尽可能地消除理性对自身的支配,从而达到角色的感性状态,这是表演的关键。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并直接与观众交流,演员的表演是观众接受的最后形象。而电影演员的表演是通过银幕间接地与观众交流,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并不是观众感受到的最后形象。银幕上的最后形象须经摄影艺术处理和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段的艺术再创造才能完成。特别是电影艺术的纪实性、综合性、时空观、蒙太奇以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更为电影表演带来了种种特点,既要求电影表演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时还要求演员具有镜头感以及对于非连续创作的适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