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播音配音:播报语言的形成及其时代特征

2012-4-12 06: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9|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播报,指播音员、主持人将消息的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传播时的语言样态,也称“新闻播音”。“播报”这种语言样态,可以说是播音员、主持人在各类节目传播中最独特、最鲜明,而又自成一格的语言形态。不要说与日常生活语言有较大区别,就是与广播电视中的其他语体,如评论、解说、采访、谈话等相比也是别具一格的。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广播电视的各类语体中,消息一直是保留书面语特征最多又最长久的传播语体,这种特殊的书面语体的口头对应形式即为“播报”。播报的语言样态为:“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这里“字正腔圆、呼吸无声”强调的是保证消息传播清晰所应具备的用气发音的基本功;“感而不入、讲究分寸”是新闻节目应遵循的客观性、真实性特点对播报提出的要求;“语尾不坠、语势稳健”是适应新闻传播的“新鲜感”和“权威感”所必需的;而“节奏明快、语流晓畅”既反映了消息语体所固有的特征,又是观众对新闻播音声音形式听觉上的审美要求。

  我国的消息播报风格,始自人民广播创办的延安时期,后来经历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抗美援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不同时期的延续和发展、继承和创新,在各个时期的社会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消息的播报风格在传播者和观众之问已达成默契。虽然在“十年动乱”中播音遭遇了无可避免的扭曲,误人“高、平、空”,“冷、僵、远”的歧途,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拨乱反正和锐意创新,富于中国气派的新闻播报的风格特点愈加成熟。

  消息的播报历经几十年,虽然有过一些语言样态变革的尝试,但基本属于“微调”,总的格局变化不是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播报的语言样态源于消息文字稿的语体特点,消息写作历来结构严密、布局紧凑、语言精练,以书面语风格为主,播报的声音形式当然应与稿件风格相一致,消息语体本身很强的“书面语”特点决定了“播报”语言样态质的规定性。其实国外的消息播报也同样具有“吐字清晰、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言规整”的特点。其次,无论从新闻信息传播的角度,还是从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角度,播报的“准确、清晰、迅速”是传播者也是观众的共同要求,而“播报式”的语言样态恰能较好地体现这种要求,此外其他各类信息,如股票行情、证券指数、商贸信息、文体信息等亦大多采用播报的语言样态。第三,我国新闻节目的社会意义及舆论导向作用,也是形成新闻播报风格的重要原因。

  虽然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消息播报语言样态总的格局变化不大,但是它始终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理所当然地呼唤反映时代气息的、平易近人的新的播报风格。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对消息的播报做出了尝试和探索。播报语言样态发生变化的依据,一方面是稿件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内容上指令性的、空洞的东西少了,形式上亦日趋生动,贴近生活、注重沟通交流的语言方式多了;另一方面是社会语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宽松了,而受众也期盼着媒体传播的“平等、贴近”。于是,消息播报的语言样态有了顺应时代特征的一些变化,无论播音员的播报还是主持人的播报,这些变化在基本点上是一致的:

  ——镜前状态,讲究“精气神”,专注投入,重平等真诚,沟通交流;

  ——用声吐字,“清晰”与“轻巧”浑然天成,弹动自如,顺耳人心;

  ——语句组织,“突出”与“带过”巧妙结合,重点鲜明,自然洒脱,多连少停,句群抱团;

  ——语气基调,融“饱满”与“平和”于一体,分寸适度,恰到好处;

  ——播报速度,适当加快。快而不乱,稳健晓畅,松紧有度。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