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节目从来都是电视节目的主体、龙头,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是电视宣传的重要功能,“新闻立台”正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者对新闻节目重要地位的认识。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深人发展,经历观念、体制、人才等多方面的准备和实践,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设立主持人、采用主持人传播方式的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终于在我国内地的电视屏幕上出现。正像观众所期望的那样,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以其正确的导向、鲜活的时代气息、贴近百姓的角度、现代而又多样的传播方式,以及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有较强新闻素质和基本功的主持人,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兴趣和重视。 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政策理论水平、敬业精神、关注社会现实的激情;业务素质方面——准确判断和理解新闻信息的能力、新闻敏感及思辨能力、现场采访能力、编辑能力、新闻写作的笔头能力,清晰干练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方面——机敏沉着、积极镇定的控制和应变能力,乃至能“打硬仗”的精力、体力。如果说得简单直白一些,即播音员素质一与记者素质(或编辑素质)的结合。 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事必躬亲,各个环节“一肩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不现实的,但是,有采访或编辑实践作为敏垫,对于成为一个合格、成熟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所说的“采访”、“编辑”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重要的是这种经历所练就的新闻敏感和思辨能力、出口成章的报道能力、评议能力,以及在直播或突发事件报道中控制局面、应付自如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让受众认可的驾驭新闻节目的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客观现实也向我们表明,不管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来自播音员、编辑,还是教师或其他行业,有一定的新闻从业阅历,尤其是有采访、编辑实践的人才有真正胜任的可能,这正是呼唤“记者型”主持人的道理所在。目前,许多电视台都提倡消息类节目播报者适当参与新闻的采访与制作,这样做的意义起码有两个:一是提高播报者的新闻素质和实际能力,二是提高播报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及威望。当然这样说并不等于只要做过采访报道就说明新闻素质高了,对于这一点,传播机构自有判断,观众也自有公论。 在呼唤“记者型”主持人的时候,特别要注意防止放弃或忽视语言能力及形象要求的倾向。比如,只偏重采访报道能力,致使有些南腔北调、吐字含混、缺乏语言(含体态语)表现力和亲和力的人也直接面对受众,结果事与愿违,使传播清晰度和感染力衰减与此相反的另一种倾向是,在“十全十美”的人才难以寻觅的情况下,单纯偏重主持人语言和形象的外部条件,虽然采用“固定”的主持人,虽然这样的主持人在串联上也能“抵挡”一阵子,但是如若他们在节目中总是处在“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一阶段,只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工”,缺乏对节目深透的了解和总体把握的能力,那么,他们将无法适应现场直播主持或其他新的节目形态的素质要求,而可能陷人“捉襟见肘”的窘境,无法真正起到主持的作用。应当看到,新闻素质和语言能力,同为新闻评论类主持人业务素质中重要的两翼,把它们对立起来,或畸轻畸重,都是不正确的。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