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影视表演:关于表演(上)

2012-4-12 06: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58|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在戏剧与影视中,“表演”一词特指演员的形象创作。我们这里所称的“表演”,实际上是“戏剧和影视的人物塑造”的简称。戏剧与影视的表演艺术是指演员在虚拟的环境下以动作(形体动作及语言)进行人物塑造表现的过程。戏剧(舞台)表演要求演员有深切的体验及准确的外部体现,还要求清晰洪亮的声音和适度的夸张。而影视(银幕与屏幕)表演则另有其特殊的要求:粗略地说,它要求更生活化、真切自如的表演形式。影视演员在摄影机前以自身为创作手段,去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统称影视表演艺术。波洛克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总结了电影表演的六个发展时期:

  电影诞生初期,演员的表演主要是由夸张的表情和手势等动作构成的。譬如卓别林、璧克馥、瓦伦蒂诺等,在银幕上表现出夸张的人物,很少真正展示出任何风格特征。因为当时的电影表演是从哑剧表演开始的,而哑剧表演只能传达最基本的情绪。

  1. 有声电影的发明,给电影表演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使演员摆脱了夸张的手势和哑剧表演。但由于这时期的演员大多数局限于舞台上训练的表演技艺,所以早期有声片的表演仍旧是过火的。

  2. 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表演艺术的主要发展特征是“银幕名牌”(明星效应)的兴起,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好莱坞。当时的蓓蒂·戴维斯、斯宾塞·屈塞、克拉克·盖博等作为演员,不如作为“名人”更有号召力。在众多的角色中,他们很少改变表演风格,而是用个人化的表情动作和手势来装饰每一个角色,这些动作表情(诸如盖博的微笑、屈塞的低垂的头、戴维斯的手等)使观众觉得很亲切,并且成为他们的形象标志。

  3. 在二战前后,随着导演把摄影机和麦克风移得离演员越来越近,以及镜头、摄影机和录音设备的日益改进,演员的表演显得越来越细腻。声音可以压低,从而使对话越来越真实,人们开始互相交谈,而不是对着看不见的观众说话。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减少了。发展了演员所处的真实空间,让演员可以更加深信自己的角色环境与氛围,从而引发演员的本能意识,开始调动演员的本能表演。电影表演特征的基本元素开始确立。由此,电影表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得到初步的发展。

  4.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欧洲艺术家的进一步探索中,出现了宽容和活跃的艺术风格,促使电影表演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批杰出的英国戏剧演员开始使他们的表演艺术适应银幕。把英国舞台传统的华丽雄壮的表演格调压低,仍保留着英国著名剧院非常注重细节的特点。其中最为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就是曾以《哈姆雷特》和《蝴蝶梦》名噪一时的劳伦斯·奥利弗。同一时期,法国导演在作者电影与新浪潮中对于“状态表现”的青睐,以及意大利导演在新现实主义的探索中对电影艺术表现更大的真实性的追求,使他们有意寻找能够表演得更为“真实可信”的演员。一时新秀辈出,非职业演员的使用也成了一种新探索。法国的作者电影、新浪潮、左岸派更是应用“状态体现”给予了演员们很大的本能表演的空间,例如戈达尔的精疲力锄、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格里叶的怯年在马里昂巴德》等中演员的表演都是如此。此时除了美国的好莱坞,“银幕名牌”的时期在其他国家都结束了。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