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纪录片:一元视界

2012-4-12 07: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6|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编导隐匿自己的视界,意在通过知识与价值上的激烈对话的相互作用,以一种客观自然的方式,暗示给期待中的观众。编导不在经验、知识与价值等方面进行控制与导向,使得每个话题中人与事都有自足的价值取向,不同视界之间的差异对立,创造了富有戏剧性的一种多元视界的美质。节目视界的选择与安置,就是一种艺术审美经验主导形式,而且作品视界结构又体现出作品形态与意义的深度模式。

  《望长城》多元视界的价值与意志的差异与冲突,是对话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多元的差异性的视界共存,作品也就没有了对话合作的机制。《望长城》的话语,是通过多元的视界、多重的态度和多种的言谈方式,完成其自身的逻辑过程,《望长城》的美质与受众性完全寓于这种视界结构决定的差异性对话形式中。作为一种惯例,在多元视界结构的节目中,《望长城》的对话参与者都具有共同关心的主题,对于共同主题又具有不同的或对立的意志和价值判断,重要的是,对话诸方在起点上,是都具有对主题展示各自意义的平等地位。

     那么,与动作形相反的主持人风格自然应该是理念形了。也就是说,是一元视界结构形态的纪录片。这种节目的主持人往往是一种哲学思想、生活观点的代言人,这类节目若不用主持人,只是堆积镜头的话,容易雷同或空泛。如用大海的波涛谈及改革大潮,用群山的巍峨讲述祖国的美好,用电脑的图像变化象征科技的发展,用飞快的车轮颂扬时代的进步……如果有一个合适的主持人为你帮忙,他会拉近片子与观众的距离,避免那些雷同的编辑方法。另外,一个有威望的节目主持人的出现会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可信程度。所谓一元视界,实际上就是叙述者的视界。在电视话语的视界结构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超越的一统的视界,这就是一元化的视界结构。作品的制作者作为叙述者,将自己的视界直接介入,使得节目中的入与事的视界,成了作为叙述者的制作人视界的不同侧面甚至同一侧面的反映。作为电视纪录片的观众一开始就认同了制作人的权威视界,作品的接受过程就是观众感受制作者感知的复制过程。

     作为这一类型的纪录片,一开始就为观众规定下了一元视界,这个视界实质上是价值观和知识值上的权威视界。作品视界目的确定,要求视界一致,不容含视与多义,不容差异性的视界存在,作品制作者的文化使命功能,决定了作品话语的本身的功能,使得它的美学切入点只能是注重外交流系统的一元视界。最近在各电视台播出的专题片《战争电影与世界和平》开宗明义地指出,艺术不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再现,而是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愿望,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艺术家的人类使命感对艺术的贯穿。这其实正提出了一个一元视界美学追求的问题,因为在电视纪录片话语中,功能决定结构,为人生的文艺思想的使命感与一元视界结构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叙述性的一元视界结构,包含着一种明确的意图,那就是节目的视界目的,为观众表现一个不容置疑的既定的思想意义。《为了民族的昌盛》的审美视界,则是作为作品制作人的叙述者的视界,叙述的话语注重与观众的外交流影响,强化了一种贯穿始终的关注人类的未来意识。观众的视界转换是从多元到一元,由多义到惟一的过程。作品一元化视界的接受虽允许视界含义的差异性存在,但同时又以同一的全知视界为指归。

     这种叙述的话语模式,决定了主持人叙述性话语的一元视界的超越性与叙述者的权威性,规定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全知、权威和超越性。同时其个人形象与节目叙述者的权威形象,在节目一元视界中得到了统一,使得作品的叙述者—主持人形象本身就设定了一元视界的指向。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