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分析《罗生门》(一)

2012-4-12 07: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88|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日本人对日本影片是非常挑剔的,因此我的影片被送往威尼斯是经由一个外国人一手办成的,这倒也不奇怪。日本木刻的情况亦如此--是外国人首先赏识它的。我们日本人对自己的东西考虑得太少。实际上,《罗生门》并没有那么好,我不认为那么好。但是,当人们跟我说,它被人们接受只不过是走运,是侥幸,我的回答是,他们这么说就是因为这部影片归根结底是一部日本影片,那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我们不维护我们的影片?我们在怕什么呢?”

  黑泽明很好地回答了一些亚洲人对待本国影片的惯常态度。

  1. 透视:民族电影

    《罗生门》首先使我们产生兴趣,是因为它是一部电影艺术的杰作。除此以外,它还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是这部影片向全世界介绍了一个称作日本电影的一整套民族类型(这一点是通过该片于1951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大奖而完成的,此后,欧洲和美国纷纷购买它的发行权)。在《罗生门》成功之后,我们就开始看到川流不息的、美丽而令人赏心悦目的日本影片。这增加并丰富了我们的电影经验。

    这一经验提出了若干问题:什么叫民族类型?这一术语的定义怎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去分析某一部影片呢?《罗生门》中有什么东西是日本的呢?现在经常有人说,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以及一些不十分工业化的国家)到现在都已发展了自己的民族电影。有一点需要明确的,那就是,电影发明于1895年,所以它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新鲜玩艺儿,没有传统。但是像其它文化表现模式一样,在这第短的历史发展中,电影还是体现了人民和民族准确而特殊的特性。日本电影也不例外。因此,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日本文化,像其它亚洲文化一样,与西欧的文化传统相距甚远。

    然而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讨论日本电影的特殊性质,恐怕需要一、两卷的篇幅,因此本文在这方面必须要做一些简化(要领略这一事实,请参见约瑟夫•L •安德森和唐纳德•里奇著的《日本电影史》,纽约,1961年版。以下论述基本以这些著作为依据)。不过,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看,情况又大不一样了。首先我们必须研究人的眼睛是怎样看电影的,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至今无论在医学界还是在生物学界还没有人提出,东方民族的人的眼睛和西方民族的人的眼睛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指出,任何民族文化的特征都必定是以这一"看"的共同规律为基础的。任何人在没有弄清人眼"看"的共性以前,都没有资格奢谈什么中国人看电影的欣赏习惯。“中国人喜欢看对话多的影片,西方人喜欢看视觉动作多的影片”、“中国人喜欢节奏慢的电影”、“中国人不喜欢视觉轰炸”等说法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所使用的一种遮丑法,是带欺骗性的错误。从“看”电影来说,谁都喜欢看视觉动作的影片,这是由生活经验决定的。人的眼睛喜欢看“动”,即“变化”。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拍出富有动作性的影片,所以有人就很不诚实地说,什么中国人喜欢这样的,西方人喜欢那样的……可就是不肯承认,事实上是自己没有那个能耐,说穿了,是根本没有资格拍电影。

    我们在本教材中选了两部日本影片,为的是让我们的读者更多的了解我们的邻居(他们也是东方人)是怎样拍电影的,从而打破那种以"东方人"为借口的神话。在我国有人甚至说,日本的文化完全是从中国传去的。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他们是怎样接受我们的文化的吧!

    在日本,人们喜欢给影片分类。在那里实际上有十几种影片分类,甚至分有这些类型的次类型。然而,其中最大和最受欢迎的是时代剧,即古装片。从名称上来说,《罗生门》就属这一类(虽然我们将会看到,黑泽明并没有有意地选择某一特殊的类型)。这些影片可以是中古世纪的故事,也可以是仅仅一百年前的故事。它们一般充满了一个接一个的可怕的暴力动作——击剑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情节和结局可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案,但是这些影片都体现了某些日本的价值。

    例如,在这类影片中,几乎总是要有责任与感情倾向之间的冲突的戏剧化。在分析这一冲突时,安德森和里奇强调指出,在任何事件中,动作总是由剧中人物以外的力量驱动的,因为按(影片的)主导的哲学观来说,根本不存在影响一个人物未来的所谓个人的能力……动作线一般都是由"命"所强加的。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