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音表达的基本原则。
- 思想感情的具体性引动重音表达方法的多样性和声音形式的丰富性
重音位置正确。但如果不讲究重音的表达方法,还是无法达到有效的和理想的传播效果。重音的表达应以理解为基础,以内心感受为依据,用语气来带动。换句话说,重音表达方法的多样性和声音形式的丰富性必须依托于思想感情的具体性、真切性,面不单纯是声音高低强弱的形式上的装饰或技巧的卖弄。重音的弃扶要分自内心。不可“见字生情”;重音表达手段要多样,避免单一和重复。
- 重音宜“少而精”
从理论上讲,重音是语句重音,每个完整的语句中都存在重音,但是,从语言实际交流的角度看,人们注意理解接受的是大于语句的连贯话语的“语段”(亦称“句群”),因此在有声语言的传播中,我们应当把注意力放在较大的语言单位的表述重心上,即注意突出句群里最主要的重音,切忌平均地对待每个语句中的重音,否则“多重音”会导致“无重音”的后果,反面使语意支离破碎,减慢了理解的速度,甚而出现判断的困惑。
从一定意义上看有声语言交流是“线性”的,而非“立体”的,无论“听”的一方还是“说”的一方,对于瞬间的接受,在连贯的语流里突出的重音音节少,给人的印象倒更深,容易让人抓到表述的重心;对于语流的发出者,如果强调的重音少而精,表述反而显得自然流畅、不外在。相反,重音过多且手法重复就会给人说教的感觉;当然在描述性的语段里,对形象的细腻刻画会使需要突出的重音相对多一些,那就格外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多样性。
在语言传播的实践中,“重音少而精”是一个重要原则,在保证能清晰准确地传达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突出的重音数量要少,而且要准确、精到。这个原则的实际运用,一方面掌握在较大语言单位中找准主要重音,另一方面对于确定的重音词组,往往可以把重音落实到一个音节上,从听觉上会显得鲜明而又轻巧,如“蓝天上传来鸽哨的声音”,其中“鸽哨”这个重音,在表达时我们就可以着重于“哨”这个音节,用“高+轻+明亮+延长”的方法表达明朗愉快的心情及对悠扬的鸽哨声的体验。
表达重音的主要方法,重音的表达绝不可“顾名思义”—只是单纯加重去读。重音是用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的技巧,自然应以“多样”对“丰富”,切忌手法单一和重复使用,希冀以“单一”求“丰富”显然是行不通的。概括起来说,重音的表达不外乎“对比”与“综合”。
- 在对比中显现重音
“万绿丛中一点红”反映了因为色彩的对比关系凸显主体的客观规律,在声音的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有声语言的重音就是在与非重音的对比中显现出来的,即重音音节与非重音在音高、音量、音色、音长方面有多层次的对比,这些声音因素的对比是直接可感的,而且其中的细微变化全都联系着语言目的、语言态度,它发自于内心,表现着内心的真切感受。主要有:
高低法——在语流中,重音与非重音形成或“低中显高”或“高中显低”的对比。
强弱法——在语流中。重音与非重音形成或“强中有弱”或“弱中有强”的对比
快慢法——在语流中.重音与非重音形成“快中有慢”或“慢中有快”的对比。
虚实法——在语流中,重音与非重音形成“实中见虚”或“虚中见买”的对比。
- 以综合多样表现丰富
重音音节既可用单一对比的方法来突出,也可以几种方法综合在一起来突出。
总之,重音是传达语言目的、传达语言态度的重心,但是如果重音不准确或重音过多,反而会使语言目的飘移或语意模糊;如果重音突出手法单一,语言不仅会显得平淡无味,而且让人感到生硬吃力。在语言传播中语言态度真诚,对受众有发自内心的交流,固然是根本,能够掌握重音的技巧并加以灵活的运用,定能增强我们语言表达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