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分析《巴顿》(八)

2012-4-12 07: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20|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这一段巴顿与师长和副军长的冲突是十分精彩的段落,需要做较详尽的分析。我们先脱离剧情,看一下在其它方面的处理。这一段落的一开始是一个山区的全景,山上有炮弹的爆炸,一辆吉普车从右下角拐入画面(请注意,在影片《巴顿》里,所有的车辆都是在拐弯的,要知道,弧线运动是最漂亮的,左右横移的水平直线是最没有表现力的,懂得绘画的人都懂得这一点,没有美术文化的人可以免去发言了)。车向纵深上坡急驶,又向右拐,它的速度惊动了左边路旁的两匹骡子。为什么会出现两头骡子,因为巴顿的部队现在是在山区作战,汽车发挥不了作用了,山炮只有用骡子来驼。车过后,副军长和师长从纵深起下坡,在他们背后停着一辆带两星牌子的吉普车,显然他们是乘吉普车来的。摄影机跟着他们向右摇,他们经过巴顿的挂三星牌子的四分之三吨军车。然后巴顿迎过来。请他们入室。他们向画框左的门走去时,我们看见背景上一台一百瓦的军用无线电发报机在工作。下一个镜头是室内,他们三人从左面的门入画。这又是一次越轴(左出画,左入画)。影片制作者在视觉上还做了精心的安排,他让巴顿摘掉了钢盔,戴上了眼镜,这样的化装顿时使巴顿失去了雄纠纠的军人气概,而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一段落的主要内容是,巴顿要按自己原先的作战计划,在西西里岛的北部登陆。他命令两栖部队的师长限期完成这一任务,师长说他的战士打得很苦,没有办法限期完成。他不能做不可能的事。巴顿说,他要在蒙哥马利之先打进麦西纳。师长认为这并不重要。最后副军长批评巴顿不顾士兵生命,只求自己的荣誉,他是一个好战分子。情节就是这样,但是怎样用视听语言来表现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好莱坞的视觉成规。主机位是在画框左上角的门的对面。巴顿进门后,先走到画面左的军事挂图前,然后又绕到前景。那么现在从平面来看。巴顿最高。因为他处于前景。爱森斯坦很早就发现,观众在看电影时,既有立体的幻觉,但是在理性上又知道银幕是一个平面。这两种感觉都可以利用,比如,着重使用造型光,可以更加突出立体感,大平光就突出了银幕的平面,或者靠纵深或水平运动,或若干被摄体的重叠与不重叠。(这是了解普通观众的基本要求)。这一场面的光比较一般,立体感不太强。重要的是三个人物都不重叠。因此平面能起作用。近大远小,前景的巴顿当然比处于背景的师长显得高。但这不符合剧情的要求。在这一段落里,巴顿受师长和副军长的谴责,不占优势。所以导演让巴顿在说话的过程中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又在长榻上躺下了,这样巴顿在视觉上就比师长矮一头。当师长问巴顿:“这有什么重要?”时,他比巴顿高.后来他又走向前来的时候,他是在俯视巴顿。师长、副军长和巴顿形成了一个真角三角形。巴顿占底线,师长和副军长占垂直线。两人俯视巴顿,占绝对的优势。这里虽然给了巴顿四个近景,但都是俯拍的。这些俯拍给人的感觉和他在主教面前跪下的俯拍镜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这里,演员的面部表情是很重要的。这个段落以巴顿的近景结束。(这里摆后六张剧照)
接下来过河的段落,巴顿又成了英雄。整个坦克部队都过不去,他一个人过去了。这是情节,可是我们看这段的镜头是怎样用的。最初只有巴顿在河对岸说话的画外音,然后出现在远景里,第二次出现虽然近了一些,但是依然是远景。给那个师长的景别要近多了。试想不懂视听语言修辞学的导演这里还不得用大特写啦。英雄的英雄行为嘛。导演为什么在这里不用特写,只用远景?别忘了,导演是拍电视出身的。

  接下来,巴顿乘车随他的坦克车队来到一个桥头,发现车队被一辆老百姓的骡车挡住了。那骡子不肯走,巴顿拔出手枪把两头骡子全打死了。这里出现了三个在这一段落中最大的特写,而且带有枪声和巴顿的咒骂声。音量也够大的了。我们先记住这里的处理。巴顿把骡子打死后,出现了一个镜头表现那些在车后推车的美国士兵的震惊的、不以为然的脸。巴顿的行为似乎越来越不被人们所理解,越来越丑恶。巴顿接着来到山谷里的一个部队,开始的几个镜头让我们看到伤亡很大。巴顿把营长撤了,从新委任一名少校当营长,并限他四小时拿下前面的山头。这里那个被撤职的营长处于近景,巴顿只是在双人的中景镜头中。巴顿走后。那个新上任的营长望着乘车远去的巴顿说,“这个岛上有五万人(指岛上全部美军)想毙了那个狗娘养的!“在言语中巴顿已经成为狗娘养的了,视觉上,也不给他特写了。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