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播音配音:有声语言的交流类型

2012-4-12 07: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8|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交际工具,思想感情是语言的内涵,只有当话语的内含外化为语音或文字的物质形式时才能被人感知,物质化为语音的口头言语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声语言。

  直接的口头语言交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量存在,有公务性的,有私人性的;有正式的,有随意的;有面对面的,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有简短的寒暄,有认真的长谈;有面向个人的,有面向大众的,等等,不一而足。心理学的研究从语言心理的角度把口头言语分为“对话”和“独白”两大类:“通常把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情况下的言语活动称为对话言语”,“把报告、讲演、讲课等比较长时间的独白的言语活动称之为独白言语”,并认为“对话言语是被对话者积极支持着的言语,每一个参加对话的人都以对方的质疑、反驳、回答、补充为刺激”,“会话言语在心理活动上是言语的最简单的形式”;同时认为独白言语的“支持物只是白己说话的主题和自己吐露的词句。独白的言语没有交谈者的支持,它比有对方支持的对话言语,在心理上要复杂得多”。

  从语言交流的层面来认识这两种言语方式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言语过程的交流是双向还是单向。大凡属于对话的,其交流都是互动的,有来有往的,是双向交流;凡是归类为独白的,言语过程中一般没有语言的往来。没有来自交流对象实时的刺激和反馈,是以谈话人为主的单向交流。

  至于心理学关于“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心理过程的简单与复杂的议论,主要是针对言语过程中有无语言的“刺激”而言,如果深人到谈话内容、谈话质量的层面,面临的变数就比较多了,当然也就不能对这两种言语形式的“简单”或“复杂”笼而统之地一概而论了。显然,某些公务性对话,如艰难的谈判、针锋相对的法庭辩论,其心理过程的复杂恐怕不亚于准备充分的一堂课、一场报告的独白。

  所谓语境,顾名思义,指人们运用语言的环境。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语境是一个特殊语境。节目制作语境与日常谈话语境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许多时候传播者面前没有交流实体,传播对象并不在眼前,一句话,广播电视节目语境经常处于虚拟语境当中。在日常的口头言语交际中,无论“独白”还是“对话”,语言交流的双方就在现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语境。拿人际交流来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最普遍的方式,交流的双万互为发话人和听话人,不仅有表情、动作参与其中,更有及时的反馈做谈话的“催活剂”,即便是不见面的电话联系或书信联系,那问答之间的双向交流心态、情态、语态(语言形态)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组织传播中的“独白”,一方面常会有参与者的插话,另一方面,哪怕是主讲人的“一言堂”,但听话人的神情、动作乃至会场、课堂的纪律、气氛都会给主讲者以明确的反馈,主讲人完全可以根据现场观察到的反馈及时做出调节,比如调节讲话内容的深浅、话量的增减、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等等。

  1. 现实语境

    大家知道,传播学将人类的传播活动分为四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除了自我传播有时是外部言语的自言自语,有时是思考之类的内部言语之外,人们的有声语言活动在各类传播中都占有“主角”的位置,人们通过口头言语交流信息是最快捷、最方便、最易被接受被理解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大众传播中的广播电视又把有声语言的传播发展到了极致。人们最生动活泼、最具直接可感性的有声语言借助电子传播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迅速传播到广大的人群当中。

  2. 复合语境

    从总体上看,节目制作和播出语境是个复合语境。播音员、主持人、记者面对话筒、镜头向虚拟对象传播,这是电子大众传播最基本的“交流”形态。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