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播音配音:音长的运用与控制

2012-4-12 07: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55|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音长取决于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从发音的生理层面看,一个音节出字、立字和归音的音程长,音波占有的时间就长。反之,发音过程短,音波持续时间也短。音长在语流中表现为说话速度的快慢,从声音的物理层面分析,语速的快慢是由每个音节的音长、音节之间的长短、语流中停顿的多少与停顿时间的长短共同决定的。语速快慢还有心理层面的原因,有的人说话拖腔拉调,慢条斯理,两个字一拖,三个字一顿,俗称“打官腔”;有的人说话过快,像打机关枪,让人来不及思索。这一方面是说话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跟当时的心理状态有关:心理太紧张,即兴讲话会张口结舌,心理不积极有稿播音可能四平八稳;心理过于松懈,把话筒前的工作当成流水线上熟练工的简单重复动作,主持时就会满足于说套话,语流像“开快车”。

  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语速,从宏观角度看主要受时代的制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切关系,综观五十多年的广播电视播音史,语速是越来越快了,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快。从微观角度说,语速一要考虑具体节目的视听受众群的年龄、文化、接受习惯、理解能力;二要考虑节目内容的特性与色彩,及其在人心理上的反应。此外,由于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语速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比如受众不大熟悉的内容、需要强调的内容要说慢一些,大家比较好理解的、次要的内容可以适当加快速度。总之,依据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松紧疏密、快慢有致的语流总是更能抓住人的注意力,给人的印象更深一些。

  话筒前用声的人应练就一副富有弹性的嗓音,即在话声域范围内,声音的高低、强弱、刚柔、明暗、虚实、快慢……都能变化自然,运用自如,这样才能满足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需要,才能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传播的用声要求。

  声音弹性是一项综合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声音的音高、音量、音色、音长多方面的练习扩展音域、提高发音能力、丰富声音色彩、掌握声音的多种样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色彩和强度的文学作品的朗读或朗诵,获得声音的适应力和综合能力。优秀的古诗词思想深刻、感情凝练、语言精到,朗朗上口,朗读起来要求气息贯通而有深浅、多少、急徐等多方面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强弱、虚实明暗、刚柔断连都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否则不足以表现其深邃而丰富的涵义。可以说古诗词是练习声音弹性的重要而方便的材料。试举气息、声音变化较大的唐诗数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总之,用声基本功是语言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物质基础,在内心丰富、情感激荡、感受准确的前提下,有弹性的声音与表达技巧的配合,才能有让听、观众威到可亲、可信、喜闻乐“听”的声音。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