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纪录片:留心个性化的语言

2012-4-12 07: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25|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过去的纪录片之所以看着旧,离观众距高远,往往是因为没让片中的人物张嘴。语言是最能体现一个人个性的手段。你的解说词写得再好,那只是你的语言,至多是你对人物的理解,根本体现不出人物自己的个性。我看,一部纪录片要想做到生动,还是让你的人物说话。

  让人物说话,绝不是目前被误解的那种采访式的谈话,面是被拍摄对象在自己的生活中的自己的语言。 在拍摄《心籁》这部纪录片时,就是始终让人物说话。这部纪录片的主要人物是宁夏山区一位上年岁的民办教师,他叫余国江二在这部片子中,所有的人讲话都是围绕着余国江来展开的。纪录片就是这样,存在着一个视觉语言与声音语言的矛盾,纪录片当然必须充分体现它的最本质的美质,即材料原状的声画同一特征。这种关系的处理适当与否,决定了纪录片与材料、纪录片与接受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决定了纪录片审美的一种距离,最终决定着一部纪录片的美学品格。在这里,你不能教你的人物说什么,怎样说,那只是你的感觉。最好的方法是让人感觉不到摄像机的存在。你不妨打开话筒,静静地躲在一边,使他们忘记你的存在。

  余国江教师的话很像话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或是京剧中主人公一人站在台上所唱的抒发内心情感的中。画而里是否露出话筒,是纪录片与新闻专题在形式上的一个区别。新闻专题需要的是被动性的语言,有问有答。纪录片需要的是主动性的语言,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在后期剪辑就是了。

  为了调动别人主动性的语言,你千万不要让人家摆出要讲话的架势。你可以做个试验,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演员还是农民,只要是你说:“开机了,请讲……”他们的感觉马上会有变化。你的本事就在于永远不让他们进人“开机了,请讲……”这一状态。不然,你很难听到对方个性化的语言。

  说到纪录片人物个性化语言的问题,我们就涉及到了纪录片的一个核心问题了。怎么样才能出现入物的个性化语言呢?这就需要编导与材料对象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之中。康建宁的《阴阳》所反映的内容,无论是人物的衣食住行,还是喜怒哀乐,都表现出一种非凡的人物真实,同时也表现出编导与材料对象的相互融通。为了拍摄《阴阳》,他15次去了当地,并生活在窑洞里。他们有一个账本很能反映他们扎实的生活准备,账上冽记了他们的生活流水账,如猪肉16斤、土豆50斤、鸡蛋200多个、油类20多斤、米面百多斤等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流水账,这是一种精神,反映出创作者对待生活和创作的态度。我们从《阴阳》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深人,对此,康建宁回顾拍摄<阴阳》的情况时说:“我想你必须了解你的拍摄对象和拍摄环境,你如果只是听说有个什么陌生的地方,或者有一种很新鲜的事情,就去那儿‘跑个过场’,这会拍得非常格格不人。所以说,我们要拍的东西,我们就必须去熟悉它。从这个角度上讲,当年拍的一些片子,现在总结一下,缺乏最多的是这一点。”康建宁还强调道:“这个地方我从1985年就不断去过,随着去的次数增多,最本质的东西出现了,而且我要用以前没用过的形式去表现出来,这是我当时的最大愿望。”

  在这里强调的就是这种纪录片的传统,一种献身事业的精神,它决定了创作者面对生活的态度,就像康建宁那样,他与入物的关系熟悉到拍摄对象可以在他的摄像机前睡着并打呼噜,《阴阳》的成功也就不奇怪了。这样,作品的个性和表现作品个性的入物语言、形态也就非常真实了。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