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播音配音:打开口腔的方法

2012-4-12 07: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25|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口腔在吐字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重要的咬字器官——唇、齿、舌、腭等都在口腔里,它是语音的制造场,同时,口腔又是有声语的“中音区”共鸣腔。掌握口腔控制的要领和技巧,做到“腔圆壁坚”,有一个“后开前有力”的口腔状态,对增强字音的清晰度及圆润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说话是否清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就很重要,在广播电视这种“时间艺术”不可“停格”、不能“倒放”的大众传播中,就更不可等闲视之。一个字听不清,或者造成误解,或者在分辨时漏听下一句,使传播信道出现梗阻。因此,所有通过话筒传播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格外重视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的基本功。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可我们知道有些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说话很不清晰,唇舌松懒,吐字含混,老百姓贬之为“嘴里含着块热茄子”,可见只是语音正确并不等于吐字清晰。下面详细讲一下口腔控制的要领。

  打开口腔,并非“张大嘴说话”,而是指发音时口腔内壁肌肉绷起,呈“腔圆壁坚”的状态,亦即口腔里边的膛要大,使得各咬字器官运动自如,同时音波在日腔内能得到良好的共鸣,使发出的声音圆润响亮。口腔这个共鸣腔是人体发音共鸣腔中最容易控制的,打开口腔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挺软腭。软腭指上腭后部柔软的地方,也就是舌头舔不到的那部分上半,它与舌根相对,后面紧连着小舌。软愕挺起,即软腭部分向上用力,这个动作可以使口腔后部空间加大,并减少灌人鼻腔的气流,避免过多的鼻音色彩。挺软腭可以用“半打哈欠”或“举杯痛饮”的动作来体会。所谓“半打哈欠”,就是嘴不要张那么大,但还是做了一个深吸气的动作,此时口腔直对着的后咽壁有“吸凉气”的感觉;“举杯痛饮”时口腔后部的打开及用力深吸气的动作,同样会在后咽壁有“凉”的感觉,也可以体会挺软腭的动作要求。

  2. 打开牙关。有人讲话习惯不好,牙关很紧。两颊肌肉松懒下挂(俗称“拉着个脸”),这个样子口腔必然不开,音色发闷、发扁,还会影响吐字的清晰度:打开牙关的动作要领是:说话时,上腭主动拾起。

  3. 挺颧肌。从上唇到颧骨的肌肉叫颧肌,发音时,颧肌提起,似兴奋地要唱的感觉,又似笑的感觉,但这个笑,不是咧嘴笑。

  4. 松下巴。在吐字发音过程中,下巴即下领向内微收,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不能着意,更不能着力。如果打开口腔的意识及着力点放在下巴上,不仅会导致喉部紧张发音费力、口型不雅观,更重要的是由于口腔这个共鸣腔形状不稳定,基本处于“大撒口”的状态,因而使得声音很难听,显得“傻气”,因此,无论从形象上看,还是从声音效果讲,下巴的大幅度活动是绝对应该避免的。

  综上所述,打开口腔是通过有关部位协同动作“综合治理”得到的。“提颧肌”这个动作使口腔的前部适当打开,“打开牙关”使口腔中部展开,“挺软腭”则扩大了口腔后部,加之下颔的内收放松,这几个动作配合起来,就使得口腔七部个面地打开,从而为说话发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音制造场和良好的共鸣环境。如果形象和夸张地形容咬字的口腔状态,正是“张口如打哈欠,闭口如啃苹果”,它有利于咬字器官的灵活动作,其“腔圆壁坚”的口腔环境保证了声音的圆润和集中。打开口腔的动作要领和练习,与“走正步”的训练相同,先做好分解动作,心领神会,动作到位,形成习惯,最终到达轻松自然“打开口腔”的综合效果。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