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场戏的中间部分,会有一些关于整出戏如何结束的线索,这些线索同样能引发我们对于最终结局的好奇。这样的线索我们一般称为前兆。既然我们想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我们就要耐着性子,看完这出戏余下的部分。正是这种“动作的进程”才支撑起了你整个故事的脊梁。就好像你的骨架将你的整个身体支撑起来一样,结构能将你的整个剧本支撑起来,并且为你建立起一个整体架构,让你可以将所有的细节都添加上去。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这种“开端、中段和结尾”的模式已经被据作家们称为“三段式结构”,然而如果有一部戏只有两幕,或者多达五幕呢?你会茫然失措,你会想不通一出只有两幕或者五幕的戏剧怎么会组成三段式结构呢?但是,那种开端、中断和结局得三段式原则在这里仍然是适用的。不论这里存在多少个“实际的”幕,那些基本的概念是始终存在的。这仅仅是因为我们用来表达这些概念的方式总是在“变来变去”。威廉·戈德曼的剧本以及他所写的关于电影产业的书都是很出类拔萃的。他曾因提出了“剧本就是构建结构”的说法而名声大噪,但他也曾表示并不相信所谓的三段式结构。琳达·辛格完全遵循三段式的范例,但威廉·弗罗格却说这会使剧本变得既无聊又沉闷。这就引发了一场围绕着戈德曼德另一著名论断——“无人知晓一切”的争论。这样看来,难怪初学者为之抓狂了。
即使对于最好的剧作家而言,结构也是变化无常的。一个剧本也许在第一幕的一开始有一个具备强烈吸引力的钩子,但到最后却变得支离破碎。也许另一个剧本拥有一个令人震撼的中间点,但在结尾却草草收场。毕竟,创造力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人类也并不是机器。千万不要费尽心机,为了去追求那些好的戏剧性结构而把我们自己变成了写作机器。所谓的结构,其实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射架,来帮助我们的剧本一飞冲天。 在舞台戏剧中,幕与幕之间存在一个短暂的间隙。大幕会缓缓拉上,观众们走出剧场稍事休息。剧作家们知道,他们必须在每一幕的结尾处留一个“扣”或者安置一个“包袱”,来将观众吸引住,使他们还想在休息时间之后返回剧场,继续将整个戏看完。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