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摄像技术:构图的形态(一)

2012-4-12 08: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9|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实际上,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是电视画而静态构图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假三维形态的电视画面,其本质上是一种平而形态的空间。因此,电视画面反映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不需要经过多少转换。目前,照片己经在电视新闻画面里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包容着“过去时”的节目内容,历史照片使制作人不必为“重现过去”而“补拍再现代拼凑“万能资料画面”凤凰卫视在报道刘翔、邢惠娜等人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冠军的一条新闻时,用的就全是照片。阳光卫视播出美国The History Channel制作的纪录片《克林顿》记录了克林顿自幼年到当总统的“拉链门事件”10余年的时间历程,50分钟的节目中使用克林顿各个时期的照片达218张之多,生动还原了克林顿的平实生活。另外,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我们可将整节电视节目视为一个流动画面系统,而照片的静正画面,则是这个流动系统中的一个波折或停顿。这波折或停顿在观众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巴甫洛夫所称的“定向反射”效应。与活动画面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以其静正的瞬间而引起观众新的定格审美情趣。
   
  当然,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在电视画面中构图仍会有所变化。这主要因为时间的缘故。绘画、摄影无论是表现静比对象还是运动对象,只能安排、处理表现对象所占的空间位置,不能表现运动时的空间位移和运动中的时间延续。电视不仅能够表现静比或暂处于静态中对象空间安排,而且可以处理它所占有的时间过程。还有,人们欣赏绘画、照片,时间是由自己支配的。而电视画面里的绘画和照片,观看时间由电视屏幕时间决定。所以,电视画面构图必须考虑,在单位时间内让观众从画面内获得足够应知的信息。也就是说,像西方的达达主义、野兽派的绘画,电视静态构图要确保观众在有限时间里看清楚、看明白。
   
  静态性构图的形态
   
  电视画面静态构图的魅力毕竟在于它的三维立体效果。它营造物体的真实感比绘画、照片强得多,例如,一个人思考问题时的面部表情动作: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微笑。这些动作,是绘画作品和照片不能表现的。电视画面的立体感在于画面内物体和摄像机的运动,同样,静比构图的立体感也主要来自运动,当然不是摄像机的运动,而是被摄人物作不改变构图的运动。有鉴于此,静态性构图按照被摄对象的交流、呼应关系,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态。

  1. 封闭式静态构图是主体、陪体等之间的交流、呼应都在画内空间进行,往往呈对称、平衡状态。如电视剧中,一个人在烛光餐厅里独自静静地托腮沉思。那么画面里只有他(她)一个主体,餐桌上的烛光摇曳,象征着主体的心绪不定。这种封闭式的静态构图很适合表现主体的内心活动,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进行铺垫。当封闭式静态构图里的人物超过一个,就要安排他们之间的交流关系。比如《大宅门》里有多处人物谈话的静态画面。当白景琦和家里的佣人说话时,由于地位的关系,白景琦止襟危坐,是画面的主体,佣人们往往站着,是陪体。当白景琦和妻或妾交流时,两人都为主体,常表现亲密的举动。凤凰卫视的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里,通常是三个人围着桌子呈三角形,犹如三足鼎立。这样,构图平稳,体现了谈话者没有地位高低尊卑的区别,有利于他们无拘无束地侃大山。

  2. 开放式静态构图则是主体和画外(内)空间相呼应。如新闻节目里,电视主播、记者出镜(或转场,或结语),主播或记者的面向、视线主要投于画外,与观众建立联系。电视剧里,开放式静态构图的主体与不在画内的人物交流,那么一定会有一个相邻的画面(或前或后)给另外一个人物进行交代。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