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摄像技术:主体与陪体

2012-4-12 08: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8|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对于绘画和照片的画面构成与分析,我们都是采用单幅和静止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一张照片或绘画的主体和陪体是同时出现的;而作为活动的电视画面,它的主体和陪体却是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段)画面中,也可以出现在两个(段)画面中。在许多情况下,为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主体、陪体关系还是颠倒的,即先出现陪体画面(值得提醒的是,从静态的画面观念看,先出现的陪体画面中的“陪体”又是该画面中的主体,为保证画而构图的完美,拍摄时还得认真安排好这个“陪体”再现这段“陪体”画面中的主体结构地位),再出现主体画面。如何处理安排。

  1. 主体和陪体出现在同一画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和陪体共同完成传递信息、表达内容、表现主题的任务。但是,这时要牢记它只是“陪”体,只能是在画面构图中作陪衬处理的对象,只能处于相对于主体来说的次要位置,陪体要既能与主体构成呼应关系,又不至于分散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更切忌喧宾夺主。这时要与双主体或多主体区分开来。

  2. 主体和陪体出现在不同画面上。
       
    这在电视画面中是经常出现的构图现象,按照主体与陪体出现的先后关系,我们把它分为主体在前、陪体在后,陪体在前、主体在后两种情况。
       
    第一种,主体在前、陪体在后。
       
    这时候,主体出现在上一个画面中,根据主体的暗示或呼应情况可以预想和推测到陪体的内容,接着在下一个画面中出现陪体,前而说到的“处于画幅之外的陪体给人以联想和为镜头转场提供方便”也是属于同类情况。在射击竞赛中,运动员和靶的传统画面关系也是这样安排的,先有运动员射击的主体画面,再有射击靶而的陪体画面,在射击竞赛中,主体、陪体画面这样依次出现还可以向观众传达竞赛中的悬念与紧张气氛。 
       
    第二种,陪体在前、主体在后。
       
    这可以说是影视画面摄制中的特有现象,我们很难想象在照片和绘画等静止性画面中会出现这种情沉。但是,在电视画面中,根据内容传达的需要,用变化的、连续的画面语言来艺术地表现主体和陪体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让陪体先在画面中出现,然后随着镜头的运动和内容的转化,与其具有情节呼应关系的真正主体才会出现。主体、陪体的关系也就在画面语言中得以诊释,在镜头变化的过程中,陪体便体现了其陪衬的性质和作用。先出现陪体,然后在接下来的画面中展现主体,一方面可以交代下一个画面中的细节或情节重点,成为一种在镜头间进行场景转换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画面语言,避免主体一览无余的直露和堆砌,从而加强画面表述的表现力。一些表现学生刻苦学习的画面,不少是先用一个特写镜头来表现握着钢笔在纸上奋笔疾书或双手捧读课本的画面,然后推到或切到该学生的中景或全景镜头,在这里,前一个画面就是陪体,它先于主体画面出现,对主体起引导作用,从而更清楚地表达了学生刻苦学习的情态,便于观众理解和欣赏。
       
    需要特别提起注意的是,我们虽然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表现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以防犯主体不“主”陪体不“陪”的错误。也就是说,陪体始终应当与主体紧密地配合,而不能妨碍甚至削弱主体的表现力。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