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落后面不是这帮年青人造成的,他们正是其中的受害者。过去可以赖在国民党的头上,可是大妖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是谁造成的?还不许人说。造成这些灾难和祸害的人没有事,还是舵手,而指出这些灾难和祸害的反倒几乎成为反革命?甚至有教授说,他们的这种探索是幼稚病!教授能如此幼稚吗?准是冒牌的!记得黄式显说过此话。不知是否属实,可以去问问他。别搞错了。事关重要,因为这涉及是不是文化骗子的问题。 田壮壮的《盗马贼》之后,出于种种的原因,这一代人的追求就在一阵乱棍中夭折了。真正的第五代也就结束了。在艺术作品中,任何观念都需要通过它的语言体现出来。我现在就来谈谈他们是怎样探索电影语言的。怎么当第五代红起来的时候,许多无干的人,甚至在起初是反对他们的人都冲到前面去了?我要提一些与第五代的成长有直接关系的,可是没有冲到前头,并且至今没有人提的人物和事情。在校期间,这一届的学生正好赶上时机看到了至少有四百部以上的外国参考影片,而且大都是经典影片。,他们看的好莱坞影片不多,而且到了三年级已经不喜欢看好莱坞电影儿了。发展很正常。 可是后来电影学院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看法,好象搞娱乐片就要看好莱坞电影儿,可是就没有人问一句,为什么大家看的那些好莱坞电影儿的导演们却在看经典影片呢?值得庆幸的是,78届的学生占了这个便宜。我记得我曾问过导演系的金涛,他的毕业作品的画外空间用得很不错,他的这种空间观念是从哪里学来的。他想了一想说,看电影学来的。他们是看来的,但由于是第一次看,所以自己还不完全明白是怎样受到影响的。我参与了选片和购买录象带的工作。我非常清楚,他们看的经典影片都是什么,以及他们受了什么样的影响。但是也有一些他们本该看到,或者本该看上数遍的影片,却没有机会给他们看。因为不仅电影学院这个最高学府的校址被一些商业单位和生产单位侵占与瓜分了(在文明社会里……正如徐悲鸿亲手创办的北京美专的旧校址和北京的城墙与牌楼的命运一样),而且电影学院在文化大革命前拥有的一批经典影片资料也被电影资料馆侵吞了。全是趁火打劫。电影学院的学生要看原来是本校拥有的影片,还得花钱去租!比上不足(如波兰的罗兹电影学院),比下有余(如后来的电影学院的学生)。 我从来不小看“看电影” 这项学习,它往往胜过老师的讲课。另外导演系的带班老师是司徒兆敦。司徒在这期间拍了一部电视剧《路》,在这个电视剧里至少有三段的画外空间用得非常出色。比如说,当周里京(人物的名字忘了)躺在草地上,跷起二郎腿在那里挖苦修路工人时(子子孙孙地修下去),导演只拍了那只摇来摇去的鞋底。整个躺在草地上的人是在画框下面的空间,平添了许多趣味。周里京在跑公路的段落里,半路停下来帮人修车时,一下子就钻到卡车底下(画外空间)去了,动作那么快,你还以为他掉出去了,由此突出画面空间的意识。而这一届班的三个毕业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画外空间。遗憾的是三个毕业作品被学院领导枪毙了两个。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