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视画面中只出现一个主体时,一般这个主体的位置不会在画幅的正中间,而是稍微偏左或偏右。只要留意一下电视新闻画面中主播出现的位置就可以发现这个原理。根据以上规律,在构图处理时,将主体尽可能地安排在视知强点和注意优势区域,可以获得最佳视觉冲击力。这一规律对于电视画面抓取活动对象,进行动态构图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当然,这一规律的运用是以内容表达的需要为依据的。
- 色彩配置
色彩配置主要是运用“对比”与“和谐”的手法突出主体。色彩的对比关系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五颜六色的实景中进行拍摄时,会有千差万别的色彩和多种多样的对比关系等着我们去提炼和选择、去搭配和表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金黄的收获、火红的太阳等等,无一不显示着自然造化的神妙。电视从业人员只有善于观察、发现和提炼色彩,才能充分利用电视画面色彩表现的资源宝库,创作出主体明确、结构合理的电视画面。
- 焦点虚实
通过调焦控制景深范围,在虚实对比中,突出主体的“实”像。所谓实,就是画面影像清晰度好,视觉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它的特征并认识它,即画面内望之可及的实体。所谓虚,就是指画面的影像清晰度比较差,难以辨认其面貌。在电视画面的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景深的手段,使焦点上的物象清晰,而焦点外的物象虚化而难以认清其面貌,从而做到以虚衬实的画面效果。也就是说,将画面中的主体处在焦点上,使它清晰,因为主体是画面上最主要的表现对象,观众是要看到主体才能来明白画面所要表达的思想,感受画面的审美价值。而前景、背景则处于焦点的清晰度以外,影像虚化,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和目的。电视从业人员常常利用大光孔和长焦距长镜头等技术手段以造成画面的虚实对比关系。
- 动静对比
电视画面中,大多数构图因素都处于运动状态,即便是静比的山峦,因为机位在行驶的车船上,山峦也飞奔起来,相对静比的倒是车船。这就要求电视从业人员找出相应的动或静的参照因素,在动或静的对比下,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针对画内主体的运动节律而言,画面的动与静的多样式相接,所形成的节奏、传达的气氛和情绪是不一样的。动静画面目接一般有四种情况:
- 动接动
动接动之一:两个在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画面的连接。它是不同主体画面的连接,运用上下画面之间的逻辑关联因素进行过渡,采用“切”的技法,节奏明快、流畅。从画面连接所产生的含义看,这是一种“对列式”的连接。动接动之二:运用动作剪接点使两个画面相接,这是两个画面同一主体的动态相接。
- 静接静
这是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画面相接的形式。这种相接不强调运动的连续性,而注重画面内部情节线索、感情线索的连贯,系采用“切”的技法实现彼此的连接。这种连接是对列性的,借助事物内部的对比、隐喻、抒情、心理诸因素为连贯条件,其组接效果是节奏流畅而情调含蓄。
- 静接动
这是动作不明显的画面与动作十分明显的画面相接。这种衔接推动情节的加剧发展,压缩屏幕时间,视觉效果简明而洗练。如许多径赛项目画面的组接,前一画面是等候发令枪声的运动员,后一画面则是枪响后奔跑的运动员。诸如游泳赛运动员等待发令枪响的瞬间和泳道的拼搏,足球、篮球罚球前的静止和罚球后的拼抢,都是“静接动”的典型组合。
- 动接静
这是在动感明显的画面后紧接静感明显的画面。以上四种组接方式中,动接动、静接静能较好地体现画面的连贯性;静接动、动接静可谓是特例,运用时应谨慎铺垫,找准关系,力求连贯、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