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类的生活也是充满着色彩的。色彩与我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色彩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联想和感情,人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色彩联系起来便产生丰富的联想。同时,色彩也是电视画面创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是电视从业人员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
色彩虽然是自然界早就存在的现象,但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却是迟至17世纪的事情。公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对日光进行分析,发现通过三棱镜后射到白纸上的光线出现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谱色。后来他通过实验认为这些不同波长的光源是白光(太阳光)所固有的,并再经过实验把由三棱镜分解的光重新组合成白光。据此可以认为白光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谱组成。当光线投射到物体表而后,经过选择性吸收,也就是经过反射或透射后到人的眼睛,作用于眼的视网膜中的锥体细胞引起脑神经的反映产生色觉,这时人就感觉到色彩了。人眼所看到的物体的色彩取决于两个因素:光源的颜色和物体本身的色彩。光源色就是各类发光体所发出的光。没有光源就没有色彩;有了光源后,光谱成分对色彩的影响是很大的。物体本身的颜色是物体受到光源(白光)照明后所呈现的色彩。
物体本身的色彩就是反射色和透射色。反射色是指物体表而对投射的白光吸收一部分光谱色后,被反射的光谱色就构成了物体的反射色。例如绿色物体就是对白光中的蓝光和红光吸收,而反射绿光,所以人眼看到的就是绿色物体。透射色也是一种选择性吸收,白光投射到透明物体时,吸收一部分光谱色,透射一部分光谱色,透射过的光谱色就是人眼看到的物体颜色。
- 色彩的基本特性
色彩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色的饱和度和色的明度。色相是人们认识各种色彩差别的途径,它是光谱上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在视觉上的反映。最基本的三种色彩就是红、绿、蓝,即所谓的三原色。这三种颜色通过各种组合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不过人的眼睛识别色相能力是有限的,据统计大概在一百种上下。色的饱和度又称色的纯度,光谱色是饱和度最好的色。色的明度指色的明暗程度,物体色的明度与它的反射率有关,一般来说,反射率高,色的明度就高,反射率低,色的明度就低。色的饱和度越好明度越高、越鲜艳,对人的视觉刺激就越大,所以往往显得热烈;相反,色的饱和度差、明度低,对人的视觉刺激也就弱,所以往往也显得平和或沉静。
- 色彩的象征寓意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与色彩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色彩的自然属性成为生活中客观对象的一种表象和标记。我们中国人的头发是黑色的,皮肤是黄色的,树叶是绿的,天空是蓝的,等等。色彩学认为,色彩本身并无什么抽象含义,但当色彩进入到人类社会就被打上了时代、阶级、宗教、伦理等烙印,产生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寓意。比如说中国封建社会中明黄色是帝土的“专用色”。平民百姓只能“望而生畏”,就是一个十分生动的例证。五星红旗就会让我们联想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情怀。人们对色彩的运用,都是致力发掘它的象征寓意。
- 色彩意义形成探源
色彩,作为一种物质现象,其本身的色相特质几乎是恒定不变的。色彩所形成的感觉多变性,实质上是反映色彩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人为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复杂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