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影调息息相关的三个因素是光源、明亮部和阴影。一般来说,明亮部一定是夹在光源和阴影之间的。阴影是一个立体空间,而不仅仅是平面。光源和明亮部分构成了一种锥体,我们见到的影子是这个锥体延伸部分在某种面上的投影的形状。而实际上整个延伸部分是阴影区,被摄体进入了这个区域,就有了阴影。随着光源、明亮部和阴影之间距离和角度的变化,阴影也就会同时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假设明亮部与阴影的距离不变,光源越远,影子越小,阴影越浓;光源越近,影子越大,阴影越淡。假设光源与阴影的距离不变,明亮部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阴影越淡;光源越远,影子越小,阴影越浓。阴影通常都是要变形的。当光源、明亮部、阴影在同一条轴线上时,畸变最小,影子最小;当它们不在一条轴线上时,角度越大的话,畸变越大,影子越长。 阴影和明亮部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它们之间的光比。从理论上说,没有光线照到的地方应该是完全黑的,然而事实上,由于空气中有折射光,周围物体有反射光,所以阴影部分也是有亮度的。明亮部与阴影在亮度上的比例或比值就叫做光比。光比的大小决定着画面的明暗反差、造型效果和艺术气氛。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界的阴天,是云层阻隔了阳光的直接投射而形成的广裹无垠的阴影区,世间万物的显现靠的是阳光的折射光,由于云层厚薄不一,折射的强度有异,自然也就形成阴影区诸物像的影调差异。 为了保证电视画面的影像质量,电视从业人员要明确影调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电视图像的彩色是以“大而积着色”形式出现的,色彩层次全靠影调来表现,影调的控制实质是电视画面像质的控制。影调在电视画面构成中的作用大致是影调是构成电视画面形象的基础。有光才有影,有影才有形,有形才有线。在构成电视画而的各种要素中,明和暗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明和暗,画面中各种物体才能成为可以看得见的影像,所有其他要素,包括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等,实际上都是在明和暗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电视画面中(包括电影、摄影画面),线条并不是以它在铅笔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形态而存在的。线条并不是构成画面的首要因素,而是作为轮廓线,作为影调的界限,由影调派生出来的。影调是构成画面的第一要素,这是与绘画理论决然相悖的认识。一切以绘画的线条与影调理论左右电视画面构成的观念必须彻底摒弃。 影调可以突出重点。根据画面内容的要求,运用影调明暗对比映衬的方法,可以突出相关的表现对象。突出亮的物像,一般采用暗影调背景;突出暗的物像,则采用较亮的影调为背景。影调可以增强画面的透视感。要在二维的屏幕平而中获得多维的主体效果,除了线条的几何透视作用外,浓淡不一的影调可以形成层次丰富的空气透视(又称影调透视或阶调透视)。自然景物是由许多浓淡不一的阶调组成的。这是因为,大自然里的一切物体,都有它们各自的空间方位,由于光线照射的情况不同,距离远近不同,以及物体固有的色彩所表现的明度不同,各种物体之间就有了明暗差别。当画面能够准确反映这些因物体距拍摄机位远近不同而产生的明暗差别时,画面的二度空间就呈现出多维的立体效果。 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所谓质感,是指物体的表而结构感,质感是物体最鲜明的外部特征。是粗糙光滑,还是柔软坚实,画而能够充分表现这些特征,物体将显得更加突出。光洁的玻璃器皿或柔软的毛绒织物,都因为有恰到好处的影调控制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