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的剪辑师忍不住跟他说,你错了。小津问他怎么错了。剪辑师就指出他越轴线的问题。小津说,那你来拍一个正确的。拍好后,把两个方案一起放来看。小津看完后说,没有什么差别,都可以。 1955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后,日本电影引起了全世界电影界的瞩目。我这里说的瞩目是真的瞩目,而不是那种知吹自擂的所谓瞩目。美国的电影理论家波德维尔说, 日本民族电影的风格使美国人认识到,好莱坞电影的拍法只不过是电影语言的一种风格,还有其它风格,比如说,日本电影。而到了八十年代,十分明显地是,好莱坞电影儿在学日本民族电影的语言了。比如说,《给戴西小姐开车》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以上所说的仅是事实。那么小津这样做有什么根据,还是仅仅为了反而反。我曾做了一些调查,最后是日本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给我的解释最合理,而且最有参考价值。佐藤忠男说,从日本电影的银幕上就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主要是二战以前)日本封建社会里,人们跪坐在铺在地板上的塔塔米上时,两个人是面朝一个方向跪坐的。日本的规矩是直接看着对方的面孔是不礼貌的,尤其是男女之间更不能如此。所以在生活中,日本人就没有那条面对面的所形成的兴趣线(即轴线),他们怎么会有不能越过轴线的概念呢?这才是电影语言的创造性的创新。小津不是把其它艺术的成规搬进了电影,而是把日本民族的生活习俗纳入了镜头之中。佐藤忠男告诉我说,日本电影所遵循的不是180 度的轴线概念,而是 360 度的空间概念。我在《罗生门》一片的读解中所分析的那六个镜头的段落,恰恰是正反两个360 度。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向《没有下完的一盘棋》的日本剪辑师请教过。他没有讲什么理论根据,只是说,这是一个感觉问题。感觉对头就行。确实如此。在一次全国剪辑会议上,我提出日本电影的这个特点,但是有许多剪辑师(按理对此应当十分敏感)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因为感觉对头就行,所以看到越轴的现象却没有感到蹩扭,也就放过了。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