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日本电影的空间观念(一)

2012-4-12 08: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09|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日本的电影现象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和我们一样是一个东方民族,电影不是我们发明的。根据记载,卢米埃尔兄弟的代表于1896年同时到了上海和东京。可是现在日本却有一个全世界都承认的日本民族电影风格。而中国还在“你说我说”呢。正如一百多年前日本用自己造的军舰和大炮打败了中国购卖的洋枪洋舰。这个传统似乎继续到今天。人家也没有大喊大叫地要弘扬什么,但是却弘扬了。有能耐的人只干不喊的。放心好了,大喊大叫的人都是一事无成的,最叫人看不起了。世界公认的日本民族电影大师有两位: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他们都是从默片时代就开始拍电影的。小津是从学习好莱坞电影儿开始,而沟口是从学习欧洲电影开始的。1930年小津拍了一部名叫《东京大合唱》的故事片(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根据看过此片的外国电影史学家和理论家称,他的影片够好莱坞水平。可是1931年小津的影片中的电影语言似乎是完全和好莱坞对着干的。最明显地表现在,小津根本不遵守好莱坞电影儿所立的那个轴线的成规。在他的影片中可以出现这样的镜头关系。第一个镜头父亲把球从右往左扔出画外,在第二个镜头里,那球却是从左往右飞入画内,儿子接球。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的剪辑师忍不住跟他说,你错了。小津问他怎么错了。剪辑师就指出他越轴线的问题。小津说,那你来拍一个正确的。拍好后,把两个方案一起放来看。小津看完后说,没有什么差别,都可以。
1955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后,日本电影引起了全世界电影界的瞩目。我这里说的瞩目是真的瞩目,而不是那种知吹自擂的所谓瞩目。美国的电影理论家波德维尔说, 日本民族电影的风格使美国人认识到,好莱坞电影的拍法只不过是电影语言的一种风格,还有其它风格,比如说,日本电影。而到了八十年代,十分明显地是,好莱坞电影儿在学日本民族电影的语言了。比如说,《给戴西小姐开车》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以上所说的仅是事实。那么小津这样做有什么根据,还是仅仅为了反而反。我曾做了一些调查,最后是日本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给我的解释最合理,而且最有参考价值。佐藤忠男说,从日本电影的银幕上就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主要是二战以前)日本封建社会里,人们跪坐在铺在地板上的塔塔米上时,两个人是面朝一个方向跪坐的。日本的规矩是直接看着对方的面孔是不礼貌的,尤其是男女之间更不能如此。所以在生活中,日本人就没有那条面对面的所形成的兴趣线(即轴线),他们怎么会有不能越过轴线的概念呢?这才是电影语言的创造性的创新。小津不是把其它艺术的成规搬进了电影,而是把日本民族的生活习俗纳入了镜头之中。佐藤忠男告诉我说,日本电影所遵循的不是180 度的轴线概念,而是 360 度的空间概念。我在《罗生门》一片的读解中所分析的那六个镜头的段落,恰恰是正反两个360 度。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向《没有下完的一盘棋》的日本剪辑师请教过。他没有讲什么理论根据,只是说,这是一个感觉问题。感觉对头就行。确实如此。在一次全国剪辑会议上,我提出日本电影的这个特点,但是有许多剪辑师(按理对此应当十分敏感)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因为感觉对头就行,所以看到越轴的现象却没有感到蹩扭,也就放过了。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