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原著基础上的创造(下)

2012-4-12 08: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24|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但也有这样的情况,一部原来比较厚实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影片中的人物变得单薄了,性格变得浅显了。影片《老板哥和电妹子》便是一例。这部影片是根据古华的中篇小说《蒲叶溪磨房》改编的。看过小说的人大概都会有一种感觉,影片把原著中的人物简单化、类型化了。主人公(转业军人)莫凤林在改革中碰到的种种有形无形的“网”,现被简单化为只是碰到一个吃喝风。在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同时,莫凤林在感情纠葛中表现出来的与自身的旧观念、旧习俗的矛盾,和经过痛苦的斗争而达到的解脱,在影片中也都被浅化、淡化了。影片一旦失去了原著中这些独到的、颇具艺术魅力的东西,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力和艺术特色。

  1. 重新构思。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时就需要来一番重新构思,才能使文体自由的小说变为比较集中紧凑的电影。

  2. 要有声画结合的意识。电影艺术的特点最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它既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又是时空综合的艺术。这就是说,电影的内容是通过银幕上的时间和空间展开的,通过声画结合的形象来表达的。因此,在将其他文艺作品改编成电影时,为了创造出新的银幕形象,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是非常重要的。

    改编者除了要充分发展原作中具有视觉性的细节,还必须意识到,原作中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但改编后的声音立即会伴随着视觉形象出现在银幕上;不仅听得见了,而且由于视听的结合,会产生出意外的银幕效果。所以,改编者要自觉地把视听结合起来,并要预见到组合之后可能出现的传达人物思绪的感情力量。

  3. 要有时空综合的意识。小说通过时间上的逐步推进造成空间幻觉。而电影则是通过空间上的逐步推进造成时间的流程。因此,在将电影改编成小说的过程中,改编者一定要具有时空综合的意识。改编原著,何处要作时空的延伸和扩展,以达到反复渲染的艺术效果;何处需压缩省略时空,以做到简炼的艺术处理;何处以时空交叉来叙述,这都是改编者必须认真考虑并精心处理的。由于电影享有时空表现的巨大自由,

    为电影改编的时空结构方式开辟了多样化的途径。但这种自由的运用,又必须依据内容的需要,以能体现出原作的精神实质为原则,当然,也应兼顾到电影有限的容量。所以,电影改编既可基本保持原著的时空形态,在电影形式上有所创新;也可以向更具有电影特点的方面靠拢,不受原作时空形态的束缚。

    比如《城南旧事》的改编者并没有打散原小说的时空结构,保持了原作的基本段落和时空顺序,使影片富有原作的内在神韵,忠实地传达出“回忆感”和“往事感”。而根据舞台剧改编的法国影片《老枪》,若不说明是改编作品,几乎找不出一点舞台剧的痕迹。它的时空结构完全打破了舞台框框,在为亲人复仇的动作时空中,穿插入主人公触景生情的多处闪回,多时空多场景地表现昔日与亲人共度幸福生活的情景。这样,和平生活的回忆与复仇动作的现实时空相撞击,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可见,如何处理电影改编中的时空,不可随心所欲,要以改编原作所要表达的总意图和总构思为依据;如一旦陷入盲目,即无时空自由可言。

  4. 改编者要有时空综合意识,还表现在应将原作中的时间流动改变成视觉的流程,使所要表现的人物和事件,是在可见可感的具体时空中流动的。比如,电影《人证》就是依照这一原则去改编小说《人性的证明》的。其次,高明的改编者不仅应当利用时空场景的分切和组合去交代情节和事由,使之成为叙述的电影语言;而且,还应当用来展示人物的心理,使之成为描写性的电影语言。总之,电影改编中的时空处理,既要符合电影剧作的特点,使人物始终处于时空的流程之中,又要有利于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这都是改编时需做周密考虑的。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