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开放与封闭的空间(二)

2012-4-12 08: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81|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从纵深景可以演变出长镜头来说长镜头LONG TAKE 并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什么三十米以上的一段胶片的镜头就是长镜头。这是英美翻译的错误。LONGSHOT 是远景,于是他们只好用LONG TAKE。法文原文是SEQUENCE-PLAN 即段落镜头。一个段落,也就是指一个完整的事件,用一个镜头来表现,这就是段落镜头,而巴赞的解释是非常精辟的。他说段落镜头的最大作用就是老虎和孩子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用分切镜头来表现一个孩子闯见了一只老虎,孩子给一个镜头,老虎给另一个镜头,观众不会紧张。他们的电影文化知识足以使他们知道,实际上老虎和孩子不在一处。这样的拍法创作者只能想办法用视听的强刺激来使观众紧张,如快节奏的剪辑。但是如果把老虎和孩子摆在同一个纵深镜头里,观众就紧张了。这下子玩真格的了。这么精辟的论述,不知为什么郑先生硬要说,中国理论界不甚感冒。我看是,以郑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人根本没有弄懂巴赞说的是什么?这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那么我们可以料想得到,大陆中国的大小萤屏上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你们自己在看电影时可以注意。除了“你说我说”的镜头以外,有多少纵深景?有多少运动镜头?没有纵深景,信息少,观众的眼睛没得可看的。这就叫“不好看”。

  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国观众喜欢节奏慢的。”谁说的,调查过没有。调查研究?拿调查结果来看看。没有。我们不尚调查研究。我们只不过是想当然的口空说白话。近五十年来,大家都养成信口开河,说话不需要任何根据和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今天说了,明天就可以不认账。这种恶习是上行下效。这几种观点加在一起,中国电影的节奏就慢到观众难以忍受的地步。观众是不给面子的。不好看就不看。我没有经费对此做专门的调查。但是每当我给普通观众讲电影时,一定给他们放映快节奏的片子,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喜欢还是不喜欢。结果全是喜欢。然后我再请专业人员分析一下那个快节奏的片子。但都分析不到点上。所以,问题不是中国观众喜欢节奏慢的,而是发明这句话的人不会拍节奏快的。中国电影制作确实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经费、审查、发行等等。
但是,假设这些问题全解决了。钱也有了,你爱表现什么都可以的时候,难道那时你就有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就会拍纵深景了吗?就会使用运动镜头了吗?汽车就会拐弯啦?飞机拐弯就会侧翼啦?难道一个镜头带上环境与不带环境,成本是不一样的吗?

  综合艺术论的戏剧性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毛病是,摄影机更多的是像舞台上那样,左右横移。亦即话剧的左右上下场。不会纵深运动,也不会拐弯,因为舞台上既不能闯到后面的景片上去,又怕掉到前面的乐池里。综合艺术论者不搞创作,也不研究电影语言,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所谓理论来祸害中国电影创作。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我最初对“你说我说”提出否定的看法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它辩护?你研究过没有?没有。你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你说我说”的拍法是个问题。为什么你会立即为它辩护呢?这种非科学的研究问题方法是谁教你们的?我这不是在算账,也不是在表现我自己多么正确,别忘了,我是一个大学的教员,我的责任是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在这里是要提醒大家应该怎样学会科学地来研究问题,怎样进行独立思考。我们的中学教的是相反的东西。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毛病很多。现在正是学习的机会。我研究过综合艺术论,所以我敢反它,而且一反一个准。可是你们并没有研究过本体,当我对“你说我说”的拍法提出否定的看法时,为什么你们不提一个“为什么?”而是直接就去维护它,可以说,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维护它。可我们研究到现在,已经明确,不仅是“拍法本身没有什么不好的,而是不该全用它。”可是现在我提出来,我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因此我认为不该用一千年前的李渔想出来的起承转合,那不符合生活的规律。也不该用一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开端、中段和结局的封闭性的戏剧结构。那也不符合生活的规律。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循环的。同时我也不同意用好莱坞的时空统一的循环的三镜头法。宇宙观是封闭的人,就喜欢用循环的东西。从戏剧结构到镜头的运用。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宇宙观,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