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对电影有着深厚的影响。早期电影承袭了戏剧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因而被称为戏剧是电影。但与戏剧相比,都是时空艺术,都具有视觉性,但电影不受人物、时间和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在欧洲,戏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电影的年龄还不到一个世纪。但他们却是一对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艺术”。美国电影理论家霍华德?劳逊曾说:“电影的结构和技巧,反映了戏剧形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他认为,是戏剧为电影提供一种结构形式。
谈到“近亲性”,既然戏剧为电影提供了“高尚的主题”,那么具体的戏剧作品对电影的影响则是不可低估的。以莎士比亚为例,可以说,把莎士比亚剧作改编为影片的历史,就是使电影适应于莎士比亚的历史。因为改编舞台剧,特别是改编象莎士比亚这样的艺术巨匠的作品,不可能不受到原剧的束缚。
电影与戏剧这两个“姊妹艺术”的不同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直观性
两种不同的直观艺术。一般地说,戏剧与电影都不是创造感性的直观形象的视听艺术。但是,二者的直观性又有所不同:戏剧的主体成分是听觉形象——人物的台词,各种矛盾冲突主要是在对话中展开的;而电影更侧重视觉形象——外部形体动作,注重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合一,从而获得真正的银幕和电影化。这是戏剧与电影艺术家的两种迥异的思维方式。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到处都充满热情洋溢或极富哲理的五音步诗句。显然,莎剧作品最深远的意义存在于用以表达动作并使之富有人性的戏剧诗篇和散文之中。这与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形式有关,这种舞台没有布景,只用很少的道具和偶一为之的标帜,使之看出地点的变换。因而莎翁的舞台最大限度地利用对话达到交代冲突、推动情节的目的,对话也就成为其剧作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毫无疑问,莎翁的五音步诗篇尽管优美,却是与银幕上接踵而至的视觉形象不相符的。电影叙事不是靠台词的感染力,而是要靠所描绘的世界的物质组成部分。把莎士比亚用语言表达的一切都彻底变换为用有声画面组成的崭新形式,使他的戏剧艺术在银幕上得到了更为直观的体现。
- 空间性
固定与非固定。戏剧舞台只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具有固定性。这就要求戏剧空间必须高度集中。真正的戏剧动作应该具有“流动性”,而具体场景作为一个实际空间,在动作的持续发展中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要变换动作的空间,只有把动作中断。可见,舞台空间的具体性和固定性,加上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角度始终不变,就使戏剧艺术的空间容量受到很大限制。莎剧的每一场戏的动作空间仍是固定不变的,仍没有彻底摆脱戏剧固定空间的局限。相形之下,我们在黑泽明的银幕上就完全看不到这种局限了。这是因为电影艺术的空间要比戏剧自由得多。正如马赛尔·马尔丹所指出的那样,“电影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摄影机可以自由移动的那一天开始的”。在电影中,摄影机作为一个视觉主体所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打破了戏剧艺术的固定空间,形成了自己的空间概念。电影通过镜头组接构成的“空间蒙太奇”,使动作的流动性与环境的变换融为一体,使银幕的空间容量达到了极限。
- 时间性
延续与非延续。戏剧动作的写实性,要求舞台时间的写实性——即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延续时间应该与自然时间相一致。由于一出戏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演出时间,加上舞台空间的固定性,因而要求戏剧时间也必须高度集中。不过,尽管一场幕戏的时间容量是有限的,但在场幕间的时间容量却是无限的,这就形成戏剧处理时间的特殊方式:用分幕分场的办法(即中断动作)压缩时间跨度,扩展时间容量。戏剧作家和导演扩大时间容量的用武之地在于幕间和场间,而在场面内部却不能对时间进行压缩。与此相反,电影艺术处理时间的方式要自由方便得多,它可以把压缩时间的范围扩展到每一个场面内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