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画面包含一定的时空结构。当电视从业人员拿起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时候,他不仅应该熟练地掌握摄像机的各种选择性能,还应该利用丰富多样的造型手段,充分运用“观看=感觉+选择+理解”的原理,拍摄出信息含量丰富、有观看意义、技术上到位的画面。电视节目种类繁多,各种节目对画面有不同的要求,可以说,摄像构图无定法。但有一点毫无疑问的是,那些杂乱、繁复的电视画面只能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是电视屏幕上的“视觉噪音”(冗余信息),注定会受到观众的唾弃。
眼睛的两大功能就是选择与集中,漫无目的的观看不能留下任何信息,漫无目的的画面是电视屏幕上的“视觉噪音”,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电视从业人员在运用他们的“眼睛”——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时,应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
观众在看电视时很少双眼一直盯着屏幕的。美国学者曾经把家庭看电视的全过程用录像记录下来加以分析,发现观众看电视有很多伴随活动,玩、看书、打闹、吃饭、睡觉等等,不一而足。既然我们而对的是这样的传播环境,就更需要那些能把观众看电视时无意注意的收视心理转变成有意注意的收视状态的电视画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电视节目中,随意推拉摇移的无目的镜头并不鲜见。如在某些会议新闻的拍摄过程中,经常是一个镜头摇过来,接着又一个镜头摇过去,然后来个现场大全景,画而信息甚少,观众什么也没得到。电视画而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一定要有信息含量丰富的固定镜头,从而让观众“定睛一看”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和信息享受。
按照接受心理学的原理,要将人的注意力由无意引入有意,需要产生一种刺激和兴奋。而细节正是产生刺激、引起振奋、保持观众收视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法。也就是说,要用电视的画面细节来满足观众对“看”的渴求,以细节充实电视画面。
《房东蒋先生》全部用日常生活镜头向人们介绍了一位历经挫折、饱尝清苦、终生未娶的普通老人。来自北京的女记者贸然闯进了老宅(竟然成为片中唯一的配角!),她发现这里弥漫着她不能参透的谜。她试图去解开蒋先生和老宅的秘密,却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一场奇怪的多幕剧中。她沮丧地发现自己只是个孤独的局外人。令她感到悲哀甚至绝望的是,历史己经悄悄地改变了很多东西。它使这些关于老宅的秘密越来越沉重,沉重得让蒋先生缄默而迷恋。老宅见证了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十里洋场,记住了上海解放的历史关头,铭刻下文革时期的暴风骤雨,注视着改革巨变的新上海。老宅因此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器物,它将历史变革、家族盛衰、人间冷暖、梦境现实一股脑地交给蒋先生,去忍受,去承担。这一次轮回,是整整六十年。梁子隐约感受到困扰蒋先生的精神漩涡源自老宅。他没有结过婚,那是因为他厌恶家庭,他没有太多的朋友,那是因为他信仰怀疑;他戒不了吃西餐、喝红茶、打英文信件的习惯,那是因为他依恋着旧时生活。
可是,一切的一切,和老宅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次,她的勇往直前在一位上海老人的心灵深处搁浅了。窗前的那棵白玉兰就要开花了,阳光刹.照着蒋先生孤单的身影。屋外,打桩机在嚣叫,高耸入云的新建筑俯瞰着都市中心的这一片废墟;屋内,老唱机依然缓缓流淌着往日旋律,蒋先生独守着老洋房最后的日子。六十年的坚守最终还是崩溃。拆迁前夜,蒋先生又唱又跳。这些下意识的举比、反应、情绪变化等保持了自然形态的过程记录,将这位老房东的生存状态和个性色彩,作了自然、细腻的具体描述,以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作品贯注了一种冲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