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视听幻觉带来的逼真性(上)

2012-4-12 09: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19|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逼真性是视听幻觉带来的视听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实这是每个观众都懂得的普通常识。观众在看电影和看完电影之后经常要说的一句话就是:“真象!”,“一点儿也不象!”对他们来说,甚至连虚构的人物都存在“象与不象”的问题。为什么?因为电影的光声纪录所造成的接受者的视听幻觉的读解基础就是逼真性。用符号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电影语言符号的“能指” 和“所指”是短路的。电影符号失去了逼真性就都不懂了。郑雪莱先生没有弄懂的就是,他所说的“形象!形象!”首先是建立在逼真性(这个被他称为芝麻)的基础上的。没有逼真性就看不懂。那怎么办。有一个解救的办法,那就是放弃视听语言,象小说那样,只用文字语言(所以“文学性”是生死之争)没完没了地说。

  当我们正在讨论大错特错的问题时,虽然我的电脑坏了,不能UPLOAD 许多大错特错的实例,可是偶然看到一部乌七八糟的好莱坞电影的DCD,我没有心思去弄清楚故事情节,可是大概说的是航空母舰尼米兹号遇见了一种古怪的现象,它的飞机发现了两架日本零式飞机,而且在攻击一艘悬挂美国国旗的游艇(是太平洋舰队司令的游艇)。这两架美机奉命监视,不许射击,可是后来日本零式朝它们攻击了,它们才把这两架零式飞机击落下大海里,并救起一名日本驾驶员,而这个驾驶员的装束跟当年偷袭珍珠港的日本空军的一模一样。并且那艘美母舰还从雷达上发现日本舰队。据影片中的专家说,这正是爱因斯坦所证明的相对时空关系所造成的自然现象,是历史的重演。故事就别去管它了。我在想,可能我们的电影评论家会说这部影片是瞎胡闹,荒诞不稽。不过我考虑的却不是什么荒诞不荒诞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观众一定看不懂。在我们的影片里,抗战前的土匪使用五十年以后的自动步枪(这可与相对论无干),这是屡见不鲜,而且我们的电影美学家认为计较这种事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形象丢了。电影就被毁灭了。可人家还能够拿道具的时代性来说事,拿来挣钱。我们却是把事情倒过来挣钱的,更高一招。

  是不是请那位认为我给的作业太简单的先生指出国产片中的一些大错特错。我知道你认为这些毛病算不了什么。我不需要你认为这是大错特错,我只是请求你指出一些这样的“小小”毛病。因为你比其他人要聪明多了。
我们应该这么来考虑。文学这个媒介所使用的材料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抽象到连那个符号与现实里那符号所代表的东西之间连一点点关系都没有,只能死记,死背。你知道俄文的HUI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下流吗?美国人拿唐人街一家广东人开的福裕饭馆开玩笑,FOOK YUE。跟军事密码一样。二战期间,美军为了保密,用了一批印地安人用印地安语来搞军事通讯,日本人到投降时也没有解开那种密码!!文学使用的语言是看不见听不见的。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有一种假定性的认可。英语叫SUSPENSION OF DISBELIEF。 既然你相信作品中所说的,它就可以相当随意地说话,比如说,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出了一个当代贝多芬和普希金,还有一个西施。你可以不对这三个人物的具象进行描写,只说事。可是你敢把这三个人物随随便便搬上银幕吗?懂得电影的人是不敢的。谁来为这位贝多芬作曲?谁来为这位普希金写诗?谁长得象西施?故事再好,也没法拍成电影。贝多芬和普希金都有作品在,比不得!西施是文学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西施,你选中的西施,他看不上。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